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厭食症與木匠兄妹 營養四 王秋玉

厭食症的名人
Mary-Kate Olsen→36公斤
2004年,瑪麗-凱特檢查進勒戒在猶他州六個星期,因為她患上了飲食紊亂神經性厭食症。據傳聞,也有毒品問題,但公映的公關人員說, "瑪麗-凱特並不承認藥品。期。 " [ 13 ]瑪麗-凱特放在約五至七磅後立即進站,她在戒毒所圖片顯示,她可能得到更多的重視。
不過,明星周刊, 2007年1月發表了封面文章:瑪麗凱特的,再次極低體重。他們聲稱,她是在80磅。她一直穿著白色衣服和攜帶大量的腰包。她的發言人否認了這種減肥自稱"瑪麗-凱特並未減輕體重。她是照顧自己。
1磅大約=0.45公斤
80磅大約=36公斤
 
木匠兄妹的歌
top of the world(有字幕的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q5pLi0huhw
yesterday once more(有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5NZI8NmBLA
Yesterday once more  Carpenters

When I was young
I'd listen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
When they played I'd sing along
It made me smile

Those were such happy times
And not so long ago
How I wondered where they'd gone
But they're back again
Just like a long lost friend
All the songs I loved so well

Every sha-la-la-la
Every wo-o-wo-o
Still shines
Every shing-a-ling-a-ling
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
So fine
When they get to the part where he's breaking her heart
It can really make me cry
Just like before
It's yesterday once more

Looking back on how it was in years gone by
And the good times that I had
Makes today seem rather sad
So much has changed
It was songs of love that I would sing to then
And I'd memorize each word
Those old melodies
Still sound so good to me
As they melt the years away

All my best memories
Come back clearly to me
Some can even make me cry
Just like before
It's yesterday once more

 
 
 
 
 
 
昨日重現    木匠兄妹合唱團

當我年輕時
我常聽著收音機
等待我最喜愛的歌曲
播出時就跟著哼哼唱唱
那總是使我面露微笑

那真是一段快樂的時光
就在不久以前
我很想知道它們到哪裡去了
但它們終究回來了
像個失去聯絡很久的朋友
每一首歌都是我的最愛

每一句Sha-la-la-la
每一句Wo-o-wo-o
依然動人
每一句shing-a-ling-a-ling
它們就是這麼開始唱的
真是美極了……
當唱到他傷了她的心那一段
真的會使我傷心落淚
就像從前一樣
彷彿昨日重現

回顧歲月的流逝
以及我擁有的美好時光
相較之下,如今多麼可悲
物事已非
那是我當時唱的情歌
我還記得每一句歌詞
那些古老的旋律
聽起來依然甜美
把歲月都融化了

我最美好的回憶
歷歷如繪的回到我面前
有些甚至會使我哭泣
就像從前一樣
彷彿昨日重現.



聰明搜尋和瀏覽網路的免費工具列 — Windows Live 搜尋工具列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木匠兄妹的故事、神經性厭食症

劉珮玗 營養四 493420481
 
木匠兄妹完整故事
資料來源:摘路自http://blog.yam.com/krantas/article/2219879
 
 
•••事實上真正引起凱倫落入「厭食症」深淵的,卻是她的家庭背景,因為他們的父母始終幾近嚴苛的控制著兄妹兩人的一切,在無力反抗的情況下,她唯一能夠「掌控」的就是三餐的食物,另外她對哥哥極度的崇拜,把哥哥當成世上最偉大的天才,不但在錄音室裡永遠聽任哥哥的擺佈,同時對自己的要求也分外嚴格,因此當她發現「木匠兄妹」受歡迎的主要原因竟然是自己的歌喉,她更覺得自己必須更加的進步,而這種壓力是相當沈重的。資深歌手Pat Boone/白潘的女兒Shirley Boone/雪莉也曾經因為家庭的因素而罹患厭食症,所以非常瞭解凱倫的感受。根據雪莉的看法,凱倫對於抒解這種壓力的反應,是相當典型的:「當你開始掌握了過去向來由別人替你控制好的生活感覺時,那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厭食症患者會覺得,當她或許無法掌握其他任何事情的時候,她至少可以控制每一口進入她嘴裡的美食。」就這樣,她逐漸罹患了精神性的厭食症。•••

 
 
厭食症的廣告(一定要看@@)
Anorexia Nervosa (Requiem For A Dream)
 
 
小小心得感想:
  木匠兄妹的故事很長,可以看出他們在早期出道很成功,很順利且受到大家的喜愛。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壓力(年齡、外表、期待、家庭,等等),使得妹妹凱倫得了神經性厭食症,而哥哥理查後來也吸毒。雖然很多年之後凱倫積極想要治癒他的病,但因為長期的體重極低和體重快速回升,使得心臟無法負荷而心臟病發作去世。
  覺得不管名氣多大、或是壓力多大,都要適時的調整自己的心情,才不會像現代人也因為壓力大而長引起憂鬱症,找到宣洩的方法,才能健康的生活。營養的攝取和心情的調控都是同等重要的。
 
 
 
Carpenters I Need To Be In Love   MV版
 
 
還是比較喜歡這首,雖然上次看過了但還是PO一下
The Carpenters - Close to yo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Kh86kOoiWQ&feature=related
 
歌詞:
Why do birds
Suddenly appear?
Everytime you are near
Just like me
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

Why do stars
Fall down from the sky?
Everytime you walk by
Just like me
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
(1.) On the day that you were born

The angels got together and decided
To create a dream come true
So they sprinkled moondust in your hair
Of gold and starlight in your eyes of blue
(2.) That is why all the girls in town

Follow you all around
Just like me
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
Repeat (1.)
Repeat (2.)

Just like me
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
Woo...... Close to you......
 
 
 
 


全新 Windows Live Messenger 8.5 開放下載,多元溝通、盡情分享,和即時傳訊好友線上同樂!— 立即下載

木匠兄妹

營養四 493420417 曾俊銘
 
從'70年作品"(They Long To Be)Close To You"登上排行榜冠軍驚艷樂壇至今,三十多年來Carpenters/木匠兄妹合唱團溫暖柔美的歌聲與一首清新雋永的作品,一直鮮活的停駐在樂迷的記憶裡。他們不僅是70年代擁有最多暢銷單曲的美國本土團體、榮獲3座葛萊美獎項及一座全美音樂獎,更累積了超過一億萬張的驚人銷售量,光榮入列好萊烏星光大道的「閃亮星」與葛萊美獎名人殿堂。
'83年2月4日罹患厭食症的Karen因心臟突發以32歲之齡殞落,Richard自此將大部分心力投注目後製作,而木匠兄妹的音樂也從此化為樂迷心中最美麗的淨土。為紀念Karen逝世20週年,環球音樂特地將28首木匠兄妹的經典全新數位混音處理,清晰重現木匠兄妹的天賴美聲,也讓無法躬逢其盛的新世代樂迷見識他們最經典的永恆旋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樣減少垃圾信?只要看到垃圾信,立即按下「這是垃圾信」按鈕,垃圾信剋星幫助你清除你信箱垃圾。

厭食症

營養四 493420417  曾俊銘
 
厭食症 (或稱神經性厭食症 anorexia)
  厭食症是精神性的疾病,主要發生在十多至三十歲的年輕女性,但也有約十分之一的患者為男孩和年輕男子。
香港最近一項調查顯示,有厭食症及貪食症徵狀或傾向的人約佔一成,而較嚴重的厭食症及貪食症的診斷人士約有3%。其他年齡層或因職業需要而要維持體重的人也有可能產生,如演員、舞者、模特兒、騎師、摔角選手等有都較高的罹患率。此病患者多出現於較富裕的家庭。
 
徵狀:
●患者對身材和體重過份重視,已成為對自己評價的標準。他們對肥胖極端恐懼,有很強的慾望想要減輕體重。減肥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就算患者的體重已是過輕,但仍然把減肥掛在口邊。
●厭食症病患者會吃得很少或只喝飲料,接著強迫自己拒絕進食、過度劇烈運動、服用瀉藥及利尿劑、自我催吐等。
●短期間內體重急遽減輕,使體重降至標準體重的75至85%以下。
●患者通常仍維持正常的作息活動,並且否認飢餓及疲倦虛弱。
●部份厭食者亦出現貪食症的惡性循環,即間中在短期內吃下大量食物,然後用種種激烈的方法,把食物排出體外。
●長期下來造成腸胃功能衰竭,一吃就吐,無法進食。
●低血壓、心跳減慢、掉髮、骨質疏鬆、指甲脆弱、臉色蒼白或臘黃、畏寒、體質極差,而女性更有機會月經失調或暫停。
 
成因 :
●患者對身體形象的認知有所扭曲偏差。不滿於自己的體型,因而產生求美多於健康的錯誤節食觀念。
●因職業關係必須長期保持苗條。
●在家庭及感情上受到和身體胖瘦有關的壓力。
●可能是遭逢生活上的巨變,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壓力;或可能在心埋上長期困擾,不能消除,終而轉化為嚴重的健康問題。
●性激素分泌失調。
 
延續時間:
可長達幾個月至數年不等。
 
治療:
嚴重的患者必須要在醫院留醫,強迫患者進食,以保存生命,不致因缺乏營養以至死亡。治療目標是鼓勵病人回復進食,吸收營養以恢復體重,再輔以長期受心理治療。一般來說,此症暫時沒有藥物治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體驗全新Yahoo!奇摩電子信箱2.0 - 馬上體驗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The Carpenters

營養四 馬慧盈 493420613
 
The Carpenters :

木匠兄妹合唱團,哥哥理查卡本特專司作詞作曲、鋼琴及和聲,
妹妹凱倫卡本特負責演唱,兩人在70年代合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
佳作。凱倫溫婉可人的歌喉,曾是美國人最鍾愛的聲音,然進入
80年代中期,凱倫因減肥失當,引發厭食症,最後形銷骨立,因
營養不良而辭世
,令廣大歌迷唏噓不已,但其美麗的歌聲將永遠
流傳下去………。



------------------------------------------------------------------------
 
唱片公司推出紀念精選讓樂迷重溫往日情懷

放眼流行樂壇,再也找不到一個和凱倫卡本特一樣的獨特歌聲,也很少有一個團體像木匠這樣,即使已經沒有新作問世,卻依然透過日劇等媒介,吸引更多世代的歌迷,這也是為何木匠兄妹在34年後的今天仍然能夠影響流行樂界。木匠的歌迷遍佈全世界,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美國前總統尼克森也是他們的頭號歌迷,和他對木匠兄妹的影響。

今年正是凱倫因厭食症過世的20週年,唱片公司也決定特別推出最完整的紀念雙CD精選<昨日重現>,讓歌迷們再次重溫木匠帶來的感動。另外,今天(10月12日)也是對木匠而言很特別的日子,20年前的今天,木匠的名字首度登上好萊塢中國戲院前的星光大道,可惜的是,凱倫無法親眼目睹這榮耀的一刻....

木匠兄妹是由理查及凱倫兩兄妹所組成,理查是天才型製作人,四歲就學習手風琴,八歲迷上鋼琴,十五歲已經是一位天才鋼琴家;凱倫則不像理查那麼早就顯現天份,直到她愛上打鼓才引發她對音樂的興趣,而唱片公司製作人慧眼識英雄,才發掘了她最完美的聲音。木匠兄妹在踏入樂壇時,正是六、七○年代迷幻搖滾當道之際,木匠兄妹輕軟的調子,許多唱片公司並不看好。

直到1969年,A&M唱片的製作人對凱倫獨特的嗓音驚為天人,才和他們簽下唱片合約。同年,他們的單曲Close To You登上美國告示牌冠軍,還抱走三座葛萊美獎,木匠兄妹因此一炮而紅,他們的歌曲成為當時樂壇的一股清流,也轉變了大眾對玩音樂是壞孩子專利的印象。

木匠儼然已成為青少年的典範,連當時在位的美國總統尼克森一家人都是他們兄妹倆的歌迷,不但請他們到白宮見面聊天,還邀請他們到白宮為西德總理獻唱,並由尼克森總統親自介紹出場,還稱讚他們是美國最年輕最優秀的樂團。受到這樣至高的榮譽,木匠兄妹的壓力更大了,甚至有此一說,凡事都追求完美的凱倫,就是受到太多人的期許,在長期的壓力下才會導致她患上厭食症。

1983年2月4日,才32歲的凱倫因長期厭食引發心臟衰竭而去世,讓全球歌迷與音樂人震驚傷心,當卡本特一家人沉浸在悲傷時,一封來自尼克森總統的親筆寫的一封弔唁信,讓理查感動不已。令人遺憾的是,當時厭食症並不多見,因此多少延誤了治療時間,如果在醫學發達的今天,我們可能還聽得到凱倫的歌聲。
 

美國電影界之後還拍攝了一部記錄片「超級巨星」(Superstar),以芭比娃娃來詮釋凱倫.卡本特,這部以娃娃來詮釋真實世界的故事,描述凱倫如何成為神經性厭食症的受害者,終至服用一種會引起嘔吐的藥過量而死亡,許多治療飲食失調症的醫學單位紛紛向電影公司租借這部片子,導演也表示願意把全部所得捐給凱倫.卡本特紀念基金會供作厭食症的研究,無奈卡本特家族不願再重提傷心事,所以「超級巨星」無法進行商業播映,卻被木匠兄妹的樂迷視為可遇不可求的地下電影。

木匠兄妹的音樂始終受到全球廣大樂迷的歡迎,以日本為例,歸功於日劇和電視的威力(如"未成年","校園封神榜"),木匠的精選輯在日本就創下了西洋專輯破天荒兩百萬張銷售紀錄。而今年日本富士電視台所推出的最新月九大戲,由日本一線紅星奧菜惠、堤真一等擔綱主演的「Beginner」,各家唱片公司無不卯足了勁要搭上這部電視劇的主題曲,在激烈的競爭之下,想不到最後竟然還是由木匠兄妹的「Top of the World」雀屏中選,可見木匠的魅力之大,在凱倫逝世20年之後,她溫暖純淨的歌聲,依然安慰著每位聽眾。
 
參考資料 http://tw.music.yahoo.com/express/1249.html  11/28


用部落格分享照片、影音、趣味小工具和最愛清單,盡情秀出你自己 — Windows Live Spaces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厭食症與暴食症



學生:羅秀婷

 

資料來源:http://www.mhahk.org.hk/C_anorezx.htm    11/26下載

                http://www.mama123.com/b/bc/bca/bca_02010301/lower.php3    11/26下載

癥狀:

 

厭食

  • 怕肥
  • 吃得太少
  • 體重過度下降
  • 劇烈運動
  • 停經

厭食常始於青少年期,每一百五十名十五歲的少女中約有一人罹患。此症很少在孩童期或三十歲後發病。家背景是專業或管理階層的女孩可能比勞工較易得病。家中其他成員亦屢患相類症狀。

通常厭食病人初期只像不少少女般節食。約三分之一的厭食病人節食前屬超重的。要留神的是,當體重如願以償時,有異於普通的節食,厭食病人會持續節食和減磅,直至遠低於配合其年齡身高的正常下限。她常藉大量的蔬果或沙律來掩飾所進食的微量營養。還加上劇烈運動或減肥丸去降低體重。雖然心態是厭食,她反而可能熱心為人買菜烹調

字面上厭食(anorexia)意譯為無胃口,實則厭食病人胃口如常,只是過度節食。隨著病情推演,有些厭食的少女會發展出暴食的病徵。她可能用扣喉或瀉藥來監控其體重。不過異於單純的暴食,她體重仍一直偏低。

 

暴食

  • 怕肥
  • 大量暴食
  • 體重正常
  • 經期失準
  • 嘔吐及/或濫用瀉藥

暴食常見於年紀稍大、如廿來歲的女子,她們在兒時曾經超重。每一百位女子中,有三位終其一生內會罹患此病。一如厭食病人,暴食病人極之怕肥。異於厭食病的是暴食病人體重多屬正常。原因是除了扣喉和濫用瀉藥減磅外,她有暴食。暴食是在非常短時間內,飽餐平時戒絕的肥膩食物。如在兩小時內耗掉數筒餅乾、幾盒巧克力和幾個蛋糕。之後她會扣喉,悔疚和沮喪。此等交替的暴食和嘔吐足以令體重短期內上落十磅。這是極其難受卻無法掙脫的惡性循環。此等混亂的進食模式主宰著生活。

 

 

厭食和暴食的後果:

 

飢餓

  • 失眠
  • 便秘
  • 精神和思想難以集中
  • 憂鬱
  • 感覺寒冷
  • 骨脆易折
  • 肌肉軟弱,行事乏力
  • 死亡

嘔吐

  • 胃酸會溶掉牙齒的琺瑯質
  • 面部浮腫(由於唾液腺膨脹)
  • 心律失調
  • 肌肉軟弱
  • 腎臟衰竭
  • 羊癇

腹瀉

  • 肚痛不止
  • 手指腫脹
  • 腸臟肌肉受損引致長期便秘

病因

 

醫學界對於這兩種疾病的起因,看法不一,要強調的是並非個別病者都是照單全收。

 

社會壓力

在不標榜清瘦的社會裡,厭食/暴食症很罕見。在崇尚體態輕盈的地方如芭蕾舞學校裹,這些病倒常見。西方文化推許纖巧。電視、報張和雜誌滿載清瘦可人的妙齡男女,推銷神奇的餐單和健身計劃教我們按這些人工的理想形像塑做自己,跟風修身。結果是差不多人人都試過節食。顯見社會壓力是如何促使一些少女過度節食而

終於厭食。

 

操控

無可否認,節食可算賞心樂事:大多數人不禁就磅上輕了兩磅雀躍。那清晰宣告我們心想事成。若體重是生活中唯一可供自主的事務,這尤其心滿足。不難見到節食由減肥的一招半式轉成生活的目的。

 

青春期發育

厭食的女孩會失去或尚未發育的成熟女性性徵,如恥毛、乳房和月經。是故看 來較年輕。節食可視為拖延成長需要的手段,特別是性的需要。不幸的是,這病使她難於發展出經由面對和處理成長問題帶來的成熟心態和自我意識。

 

家庭

吃是共同生活最重要的一環。接納他人提供食物可以討好對方,拒絕則意味冒犯。此情此境尤其在家庭中體驗得到!偏有些年輕人只能從絕食去表達對家庭的感受與影響力。

 

憂鬱

我們大多試過因情緒低落或只為解愁消悶吃東西。許多暴食病者都有憂鬱症狀,也許初時為圖一吃解千愁。不過,充塞與飽滯的感覺會令心情惡劣,而嘔吐與排瀉後餘下一腔愧疚與苦惱。

 

挫折

我們各師各法,應付人生種種失意。挫折譬如關係中斷,對某些人來說,似能激發厭食或暴食。有時甚至並非失意,衹屬要事如結婚或出國而已。

 

求助:

通常家人覺得女兒或姊妹不單止瘦,兼且不停消瘦下去,不大妥當,才發現原來有厭食。即使情況相當過分,患者卻絕少承認。她堅信自己超重。但見她大嚼「健康」(當然是不致肥的食品,其他人亦可能懵然不察問題之嚴重。

暴食病者常就所作所為既羞且疚,不惜費煞心力來掩飾。事實上進食大量食物再嘔它出來極其費時累事。既影響工作表現,又教她難主動有社交。最終肯承認問題會如釋重負。她每為勢所逼去面對,例如發展一段新感情關係或他人遷入同住。

 

辨症:

治病的首要步驟是辨症。病向淺中醫,初期的厭食暴食病者較易受助。曠日持久,每況愈下,愈難醫理。厭食

可以致命,故要及早就醫。

 

厭食症與暴食症

 

受到現代人對美的定義影響,許多愛美的女性堅持認為「瘦」即是「美」。殊不知如果一味地排斥吃東西來達到減肥的效果,嚴重者會罹患厭食症或者暴食症,如此,不但無法達到預期的瘦身效果,更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厭食症與暴食症患者對自己身材的要求非常嚴格,暴食症或厭食症的發生一般都不只是飲食方面的問題,有些暴食症的病人在性方面也有問題,如黛安娜王妃就是如此,因為飲食中樞與性中樞只是在隔壁而已,兩者會互相影響。


厭食症與暴食症的差異
光看體重無法了解暴食症的病情是否好轉,醫師必須深入暴食症的心理問題,若是次發性引起的,則可會同精神科一同會診。另外,還包括一些細碎的營養學問題,甚至是一些親子之間的問題,也不是一次門診就能根治的。

厭食症的症狀是幾乎沒有吃任何東西,不需要催吐;暴食症的特色是會吃大量的東西,同時又有催吐、清瀉的情形,也會很焦慮,容易有親子衝突。暴食症與厭食症同樣的地方,是患者每天都相當在意自己的體重、身材、形象,不一樣的是暴食症的年紀通常較大。暴食症患者過去不一定會有厭食症,可是厭食症患者時間一久,約一半的人會變成暴食症,因為厭食餓太久了,就會非常想吃而得到暴食症,吃了之後又會有罪惡感,於是將吃的東西吐掉,所以暴食症除了暴食又有清瀉。

厭食症與暴食症的表徵

厭食症外表會偏瘦,且是極端的瘦,暴食症則是瘦、胖、中皆有,所以厭食症一看就可以看出,因為他們的體重通常低於標準體重的85%以下,例如:標準體重50公斤的人,瘦到42.5公斤時還嫌太胖。

目前治療厭、暴食症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醫師須慢慢與病人詳談,除此之外,家屬也必須常與病人溝通。暴食症也可以用藥,多用控制中樞神經的藥物來治療,不過都是暫時的,最主要還是透過溝通,讓病人能夠輕鬆下來。厭食症不會在病歷上特別註明,但是暴食症的人較多,這些人又要花很多時間做心理治療,而且與他們談話時,必須在很舒服的情況下。

厭食症與暴食症嚴重影響健康
暴食症的診斷標準中沒有經期正常與否的條件,除非瘦到營養不良的情況,月經才會停止,且暴食症的人多為偏胖及過胖。厭食症患者多是一、二十歲的人,其診斷標準中,有一個是三個月內沒有月經,此外,經常徘徊在減肥瘦身中心的人,許多是厭食症及暴食症的患者。有些人會使出「一指神功」(用指頭將食物催吐出)或灌酒等不良方式來減肥。

很多暴食症或是厭食症並不是光吃藥就好了,而是要點醒病人,好好的與他談談,醫生更要切入正題,了解病人的生活背景,甚至是病人的家人、朋友狀況、職業。從多方面了解罹患厭食症與報食症的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治療

 

 

 

厭食症圖片

http://newmedia.cityu.edu.hk/02beauty/images/thin1.gif

 

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7/06/xin_21207030609530312325816.jpg

 

 

暴食物圖片

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ic/medical2004/photo/2006-11/1108yc06b.jpg



隨身的 Windows Live Messenger 和 Hotmail,不限時地掌握資訊盡在指間— Windows Live for Mobile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飲食失調者( Eating Disorder)的對於身體的自我監管

學生:莊閎棋
學號:496866040
下載時間:2007/11/25
資料來源:http://homepage.ntu.edu.tw/~d92325003/final/final5.doc
下面的文章是一位學生,寫下自己的經驗、收集資料以及訪問患者整理出來的報告


飲食失調者( Eating Disorder)的對於身體的自我監管
作者: 洪逸婷

一、寫在之前:我個人的經驗
寫在這個報告的開端,我一定得寫寫為什麼自己想要做這個題目好來穩定一下自己的思緒,把我所注意到的書寫出來。

其實這也算是自己的生病經驗,雖然我自己的狀況還不到真正的飲食失調者,但是回溯過去幾近類似的狀況,讓現在的我為當時候的我捏了一把冷汗。

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因為我發育的比一般同學早,讓我的身材成了同學們嘲笑的目標,為了自尊不敢對家裡多講,也弄不清楚這種同儕欺負識不是自己的錯,混亂不堪的我就讓「吃」變成了我唯一的壓力宣洩管道,於是身材像吹了氣球般漲了起來。直到高中,可能是為了轉換一個心境吧!卯起勁來減了15公斤,當時我嚴格控制自己的三餐:早餐烤一片白土司配一杯低脂牛奶、午餐一杯牛奶配上脆麥片和一盒水果、晚餐一碗雜醬麵、加上一些青菜,除此之外,每日喝兩公升的水、慢跑四百公尺,一個學期就瘦了15公斤。

我以為瘦了就是一種救贖,不管對於人際關係還是對我自己的信心,三年在女校裡的確過得很快樂,自從減肥成功以後,我與一般人一樣正常飲食、正常活動,不再多花心思在減肥上面,直到我上了大學。

對於遠從南部上臺北唸大學的我而言,要適應的不僅僅是大學的課業而已,還有第一次離家獨立生活挑戰、人際圈的重新建立。一下子要找到自己的歸屬是件困難的事情,小學時候被排擠的陰影還是存在心裡,初到新環境總是非常的惶恐,看到周圍的同學都是身材姣好、怎麼穿怎麼好看的女生,某次穿了無袖上衣去上課的我,又被同班男同學調侃,一氣之下,又開始研究起減肥計畫。

然而,上大學以後生活多采多姿,不再像小高中時來的規律,常常和同學一起吃飯就變得毫無節制,為此我只能採取激烈運動的方式來增加卡路里的消耗,最後變得每天都要出去運動,不管多晚。而後來,開始嚴格計畫和同學聚餐的時間。但後來逐漸演變成會因為要慢跑而拒絕參加同學間的聚會活動,或是為了要少吃而拒絕參加同學聚餐。但是,偶爾餓的發慌的我,在進行了這麼多項自我操控之後,卻也會因為突如其來的食慾而啃掉一整包餅乾,最後只得在半夜一兩點的時候去慢跑、消耗我攝取的卡路里。也時常為了減肥的挫折,搞的自己心情低落。

這樣的情況直到我升大三的時候才逐漸好轉,或許是因為去打工後逐漸與人群接觸,發現人與人相處的焦點不僅僅在於身體形象,也或許是大三之後,繁重的功課將我的空閒時間填的滿滿的,讓我沒有時間去想要如何操控自己的飲食及作息,除此之外,我也開始意識到不能讓這個社會建構的「身體意識」操控著自己,才逐漸減少了這樣的行為。

二、研究命題、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研究命題
我自己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去嘗試掙脫標準體態的束縛,然而,不可否認,我們社會卻又是無時無刻在建構所謂的標準體態。翻開報章雜誌,媒體無時無刻在歌頌完美身材比例,到底身材姣好的標準到底在哪裡呢?這個社會到底將何種標準視作胖?何又為瘦呢?我開始思考到減肥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我們到底是為了要符合什麼而減肥呢?而在我們不斷地去控制自己的飲食、規劃減肥計畫後,我們致力於我們所規劃的那些控制,但最後向是斷不了的執念,心心念念地在意自己幾斤幾兩重,而忽略了到底為什麼而減肥、減肥的意義為何。

因此,我想要探討有關減肥的極端案例,從極端的例子中看出減肥行為的操控。飲食失調者指的是厭食症及暴食症患者,因為飲食失調者通常對自己都進行著嚴格的飲食與運動操控,或是會嘗試各種方式來減肥,所以我想就飲食失調者對於身體的自我監控來探討時下堪稱全民運動的減肥行為。

研究方法
先蒐集資料瞭解「何謂醫學上標準的身體」,「何謂飲食障礙、飲食失調」,蒐集的資料類型有衛生署網站所提供的指標、一般的碩博士論文,以及一般介紹飲食障礙或精神疾病的專書。除此之外,也採用心理學參考工具書,例如:心理學百科全書及心理學字典等。再來歸納蒐集到的資料,其中另外歸納生病經驗的描述,這方面的資料有他人碩博士論文的訪談、描述自己生病經驗的著作,以及對一位厭食症患者的訪談。

研究限制
蒐集到介紹厭食症、暴食症的專書並不困難,但是國內討論厭食症、暴食症的碩博士論文及期刊論文卻很少,另外,準備報告的時間不夠長,要找到願意接受訪談的飲食失調患者並不容易。找到了也還有另一項困難是要如何突破受訪者的心防,讓受訪者可以侃侃而談自己的生病經驗也是件很困難的工作,所以在個案蒐集方面並沒有很完備。

三、何為標準體態?
. 醫學所界定的正常體型
衛生署的網站所提供的標準,是以BMI指數作為測量正常體重的標準,BMI指數意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計算方式是: 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

BMI最早是被1983年的美國大都市生命保險的標準體格所採用的數值,因為利用BMI求出來的標準體重比起美國衛生單位所提供美國人口平均體重來的輕,而1992年的NIH Technology Assessment Conference也認可以BMI來當作控制體重、衡量過重體重的依據。

蕭芳惠(民83)的碩士論文「臺北市高中女生的體型意識與心因性厭食症、暴食症傾向之相關研究」也引用BMI指數作為標準,15.6以下為消瘦、15.7~17.6為過輕、17.7~21.4為正常、21.5~25.3為過重、25.4以上為過胖。而衛生署的網站則是採用BMI=22為正常標準,數值在± 10 %都算是正常,因為這個數值是運用流行病學所統計世界各國得病率及死亡率,發現體型與健康、罹病及死亡率有相關而設計出來的公式。不過根據Manual of Nutritional Therapeutics這本書表示,在美國BMI數值在27以上才算作過重,超過標準體重20%才算作「體重過重」,這顯示了根據不同的種族,BMI的數值標準也不相同。

事實上,BMI只是一種群體統計下的數據,用以預測身體脂肪在人體佔的比率,並且是一個群體的統計數據,並不能完全代表個人的狀況。除此之外,因為是除以身高的平方,所以會減低身高所帶來的影響。由此看來,不能倚靠BMI指數,還必須看體脂肪[1]及腰圍[2],男性如果體脂肪超過25%,女性如果超過30%就被稱做過胖。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有鑑於BMI指數無法測量出中廣型的肥胖,因此四十歲以上中年人口,若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則視作為肥胖,因為若是腰圍大於100公分,在醫學上的觀察是會提高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3]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以上種種方法,測量自己的體重、體態是否是過胖,但是這些測量方式全都是在醫院醫學出現之後,才利用大量的統計資料演算出「何者是最適宜的體重」,根據David Armstrong在監管醫學的興起(The rise of surveillance medicine)裡所描述的,這樣的醫院醫學的興起,使得醫學發展熱衷於統計大量數據資料,從統計中去計算人體最適宜的狀態,並計算出何種狀態是最可以避免人體得到疾病的風險,如同BMI指數、體脂肪或腰圍比例的存在是為了提醒人們保持自己的最佳體態,以避免疾病找上身,這也不能否認,在「過度小心」之下,許多過胖的體型就被視作「疾病」或是「不好的」、「不健康的」,但是,稍胖的體態難道不能夠是天生的嗎?醫學對於體態的關注顯然是滲透至每一個人身上的,對於每個人都具有無形的監控,譬如我自己本身的經驗,我的體脂肪超過30%,但是我平時的飲食正常、少油少糖少鹽、盡可能吃生機素食、一週一到兩次的肉食、每週至少一次的運動,但我的體脂肪仍然高居不下,我看起來體態還算正常、對我的身體狀況也不至於影響,可是在健康檢查的量表上,我就是被視作「稍胖」,需要「注意」的,可是難道這樣的我就被視作不正常嗎?然而,根據現代醫學的觀點,卻會為了風險管理而要求個人作自我的監控,因此我們的健康檢查會提醒我們注意這件事情,體重或體脂肪過高是邁入心臟病高風險的的象徵,為了健康,減肥成了全民運動。

從流行文化看完美體態
對於每個人的審美標準均不太一樣,根據蕭芳惠(民83)的碩士論文「臺北市高中女生的體型意識與心陰性厭食症、暴食症傾向之相關研究」所做出的結論,來證明目前社會所具備的審美觀是主張纖瘦體型的,該論文分層隨機抽樣調查了八所學校共1204份問卷,並利用統計發現臺北市高中女生的「自我認知體型」、「期望體型」和「實際體型」非常不一致:
1. 臺北市高中女生約有六成以上都期望能變得比自己認為的現有體型更瘦。
2. 臺北市高中女生有超過四成者期望能比實際體型更瘦。
3. 臺北市高中女生約有二成多認為自己的體型比實際上要胖。
姑且不論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大眾媒體流行文化的強力放送,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社會審美觀的傾向,的確對於高中女生造成了壓力。

另外,根據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則提到,受訪者瘦/塑身的理由其實很多層面而複雜的,在一個較陌生的訪談情境中,通常教會先談到表層、較無負面的價值、並顯示個人自主性的理由。..在受訪者和研究者取得較多的溝通之後,受訪者開始提及其所處的社會場域對體型的壓力,包括各種來自親友、工作、人際關係、甚至夠衣和路邊推銷的社會評價眼光。
張錦華(2002)提到,個人所做的解釋,即使是強調個人主動性,但是其實也與受訪者對其社會位置角色的遭遇與期待有關。(2004:246-247)
由此看來,許多人選擇減肥行為,甚至為自己塑造的理想身體形象有可能是與其所在的社會位置有關,因為與他人的互動而使個人想要改變自己的身體形象。而飲食失調者的症狀都是起始於「節食或減肥行為」,想要藉由控制飲食改變身體,以下有對於飲食失調的討論。

四、何為飲食失調(disordered eating)
在台灣,我所查到的資料顯示,報章雜誌開始頻繁地出現厭食症、暴食症等字眼是從民國88年起[4],而第一篇研究台灣年輕女性體態意識並且有提到厭食症的論文是民國76年陽明公衛所的張淑珍所寫的「某大學女生體態意識、肥胖度、健康與飲食生活關係之研究」,裡面所採用關於身體意識和飲食控制方面的資料還多半是來自日本及美國,其研究統計資料也顯示當時研究者尚未能觀察出來台灣女大學生有飲食障礙的顯著問題。雖然這並不是表示厭食症或暴食症在當時並不存在,而是表示飲食障礙在台灣還並不是一個被關注或是擁有很多患者的心理疾病。

飲食失調的定義
根據心理異常的診斷與治療這本書指出飲食疾病(eating disorders)可以分兩種:心因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和心因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而依照DSM-III-R(1987)心因性厭食症的症狀是排斥維持自身正常的體重,其體重低於正常年齡和身高約百分之十五或更輕些,極端恐懼超重,對於自己的身體意象相當困擾。女性患者中,會有連續三次月經生理週期中斷的現象。而DSM-III-R判斷心因性暴食症則是有:連續三月中每週有兩次不定時無節制大吃大喝,當時卻有不能自制的感覺,極端隨時關心身材,又同時固定嘔吐和通便,嚴格限制飲食,或運動去避免體重增加。

飲食失調的介紹
而根據飲食疾患的團體心理治療這本書,則是將anorexia nervosa翻做神經性厭食症,將bulimia nervosa翻做神經性暴食症。anorexia nervosa這個名詞原先是指神經質的失去食慾,但這是一個錯誤的定義,因為通常只有在疾病晚期才會發生食慾喪失的情形,大多數的個案會有長正道極度的飢餓感,但他們會想盡辦法去拒絕這種飢餓感的存在。病人會發展出屬於自己處理食物的方法(儀式),並且發現病人的時間大多為食物本身及準備食物的方式所佔據。anorexia nervosa的患者通常剛開始只是以節食的方式來減輕體重或是雕塑身體的某一部份,許多個案在一開始追求體重的理由和其他非厭食症節食者是一樣的,但是厭食症患者會一直地持續節食,即使身體已經達到「骨瘦如柴」的地步。久而久之,厭食症個案的興趣範圍會減縮到僅專注余節食、食物及運動方面。同時往往會伴隨著憂鬱、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中斷、強迫行為及從社交中逐漸推縮到與外界隔離的境界。此外,神經性厭食症(心因性厭食症)還可以細分成限制型(restricting)和暴食型(bulimic),前者為了減輕體重而限制對食物的攝取;另一種則是在限制飲食和暴飲暴食兩種型態間交替進行。anorexia nervosa好發於年輕女性,年齡主要集中在12歲到25歲間。

bulimia nervosa則是在過度引時候所產生強烈的和無法抑制的衝動,患者會使用人工的方式來對抗暴食後所產生的肥胖,這些人工的方式包括自我催吐;不當使用輕瀉劑、利尿劑和減肥藥;限制飲食和絕食;和過量的運動。個案每次都是自己一個人偷偷的、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從事暴食的行為,最常見的發作時間是在傍晚時分,所吃的食物都是病人日常生活間「被禁止」的,例如:油炸食物等高熱量食物。為了消耗這些熱量,患者通常使用清除性的補償措施,也就是自我催吐。此外,bulimia nervosa的特徵就是對體重和身材的高度敏感性,而大多數的暴食症個案都維持著正常的體重,根據研究,bulimia nervosa發作的年齡通常在青春期的晚期。多數暴食症個案在第一次評估的時候,體重是正常的,但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個案在某些時候體重會有過重的情情。也因此當神經性厭食症(又稱心因性厭食症)在1694年就曾出現在醫學文獻上,1870年代就有被研究者當作一種獨特症候群、1970年代到1980年代間逐漸被確立的同時,bulimia nervosa卻是在1900年代後期雖被描述,但1940年代才有更具體的相關研究,甚至到了1987年才再次確立bulimia nervosa是與anorexia nervosa不同的飲食障礙疾病。

飲食失調的行為模式
anorexia nervosa
1. 拒絕維持正常體重。
2. 受限制的飲食、過度的活動、以及/或是利用清除性的行為(催吐、濫用瀉劑及利尿劑)來排除攝取的熱量。
3. 社會退縮:排斥社交行為以避免被發現厭食行為,或者以避免攝取過多的食物。
bulimia nervosa
1. 不斷重複出現無法控制的暴食現象。
2. 出現一些補償性的行為,是為了應付暴食及體重控制後所產生的結果,包括自我催吐、不當使用輕瀉劑、利尿劑或減肥藥、過度運動、劇烈的節食或絕食。
3. 可能會拒絕維持正常的體重

飲食失調與正常的身體的討論
由上述的描述得知,飲食失調者會嘗試極端地去控制身體,避免過多的熱量攝取,而如果當熱量攝取超過他們所設定的範圍的話,他們會試著以各種方法排除這些熱量。但是更弔詭的是,厭食症患者的體重通常比正常的體重低了百分之十五,甚至更多。而暴食症患者通常具有正常的體重。如果根據BMI來衡量他們的身體,他們都是不需要進行減肥的族群。不過,也就是因為過輕或正常體重的人過度重視節食或減肥行為,所以才會被視作「不正常」的一群。

五、飲食失調者如何作對自己身體的監管與操控
從上述種種描述發現,不論是厭食症或是暴食症患者對自己都有嚴格的操控,什麼時候吃、吃多少、怎麼吃、要是超過了怎麼辦。

我的受訪者就表示,如果自己看見別人吃的比別人多,她就會吃的更少,一定要吃的比對方更少就是了,她去看醫生為了防止催吐嚴格地記下每天所攝取的食物,醫生是希望她可以記下的是進食的心情,但對她而言,卻是嚴格地記下每一項她吃進嘴裡的東西。如果她覺得飲食失控,她就會進行催吐。為了防止這樣的行為,她已經不大與別人一起進食,如果同事約她一起吃飯,她會從好幾天前就開始焦慮煩惱要吃什麼、要怎麼吃,以免自己攝取過多的卡路里、也以免自己失控後催吐。因此,平常她不太與朋友出門,我驚訝地問她大學時期有沒有參加什麼社團和活動,她卻表示大學時代沒參加任何社團,也很少和朋友一起去聚餐,以免被發現自己的厭食症狀。

受訪者:…我很討厭大S他們那些明星,明明就已經瘦得半死了,還要拼命減肥。訪員:那你看到那些比你瘦的,你的反應是什麼?
受訪者:就吃的比他們更少啊!如果吃得比他們多就會很痛苦。
訪員:那你跟別人吃飯呢?如果別人都吃的比你多?
受訪者:我很少跟別人吃飯耶…,每次跟同事約吃飯就好幾天前就在想…想說到底要吃什麼才不會吃太多…,這都讓我很焦躁啊,所以我很不喜歡跟別人吃飯。
訪員:那你以前大學都沒有跟別人吃飯嗎?
受訪者:沒有啊!
訪員:那社團同學或是其他同學聚會你都不去嗎?
受訪者:呃,其實我很少跟同學吃飯耶!大學也沒參加社團啊,都直接回家,不太和別人接觸的。

而根據慾望:我與厭食搏鬥的日子的作者Caroline Knapp在書中自述:有三年的時間,我每天吃同樣的食物:早餐吃一個原味芝麻貝果,午餐吃一盒Dannon牌咖啡味優格和一個蘋果,晚餐吃一塊一吋立方體乾酪。我跑,一連好多英里。

飲食失調的患者以上種種的行為都顯示了如同傅科在《規訓與懲罰》裡所描述的,一種精心計算的強制力慢慢通過人體的各個部位,控制著人體,使之變得柔韌敏捷。這種強制不知不覺地變成習慣性動作。而這些控制不是將人體當作不可分割的整體來對待,而是「零敲碎打」地分別處理,對它施加微妙的強制。(1992:pp.135)

譬如,我的受訪者嚴格控制著自己的飲食。將自己所進食的的份量記錄下來、也觀察著別人進食的狀況,如果發現自己比對方進食多的話,她就要更嚴格地操控自己的飲食習慣,同時她也每天量體重,一旦發現自己體重有增加的話,她會用更嚴格的手段來逼迫自己節食。此外,如果一旦發生失控的行為,或是自己覺得當日飲食控制不夠理想的話,就會利用催吐來進行補償。

Caroline Knapp在書中描述她有次到吃到飽的餐廳與朋友進行早餐的聚會,她無法控制自己要吃多少才是正常,因此她狂吃。碰到這樣的狀況時,她會在第二天進行「賠償」--挨餓整天,或是跑六英里,或者是挨餓也跑六英里。
此外,引用翁樹澍(民93)的博士論文「厭食症患者觀點中的家庭系統運作之探討」裡的訪談個案B也表示:節食之後,我就只吃五樣東西:青菜、豆腐、絕對不吃澱粉、不吃肉、不然就只吃潤餅,如果吃正餐一定要水煮的。暴食之後和厭食時剛好相反,就是什麼都塞:麵包或油炸類、糖類、甜的、油的一直猛塞,因為這些都是平常不敢吃的東西。在暴食階段跟大家吃東西的時候,若人家硬要妳吃甜的東西,洗想到等一下就會吐掉,所以允許自己吃進去高熱量的東西,之後就變成「暴食—催吐—暴食」的循環。(2004:pp.92)

這些操控的動作:吃多少(每天可吃多少卡路里)、怎麼吃(吃哪些種類的食物、以什麼樣的方式烹調、避免與他人一同進食)、超過了的補救措施(催吐或是運動)、以怎麼樣的方法監管自己的體重(每日早晚量體重),似乎都是被行動者本身所操控好的,這些規訓模式隨著每個人的性格、生活習慣而有所不同,更以一種量身訂做的模式,為個人訂做專屬於自己的規訓程式。飲食障礙的患者必須按照這樣的規律生活,不然就會不知所措或是失控(過度飲食或是產生其他情緒問題)。

飲食障礙者也符合傅科理論中空間分配:規訓首先要從對人的空間分配入手。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它使用了幾種技術,其中「規訓需要封閉空間,標示出一個與眾不同、自我封閉的場所。」(1992:pp.141)就很能夠拿來解釋飲食障礙患者拒絕與他人共同進食的心理,為有達到完全的封閉才能夠避免掉所有會破壞飲食障礙患者進行飲食控制可能性。

飲食障礙患者也無法避免符合傅科所提到的,在一切規訓系統的核心都有一個小的刑罰機制。這個刑罰對於飲食障礙者而言,就是不遵守節食戒律而進行的懲治:使用「排除」的行為,例如:自我催吐、使用輕瀉劑、絕食和過量的運動。來懲罰自己縱欲的行為。

Caroline Knapp在著作中也提到:我在那些年中常常跑,二、三英里的定額工作像強行軍,含有規訓、懲罰的意味...跑啊跑啊跑,我思考卡路里:每英里燃燒一百卡路里,相當於半盒優格;兩英里燃燒二百卡路里,相當於午餐。身體是機器,或者至少我希望它是機器;被細察、修補的體系,其輸入和輸出必須被測量、控制,其痛苦必須被視為次要,其取樂能力必須被視為不重要。(2004: pp.126 )


我的受訪者則表示,她因為吃太少沒有體力運動,催吐是她覺得比較容易的方法,當她覺得自己吃太多的時候,催吐就好了。她說,當然會覺得催吐會有罪惡感,但是如果不把身體裡面的那些食物清乾淨,她會更煩躁、更不舒服。
訪員:那…這樣的飲食控制行為,對妳的身體狀況有什麼樣的影響嗎?
受訪者:會啊,體力真的很糟,我根本沒有力氣運動。…然後,我知道我身體狀況很糟啊,所以買了很多健康食品,我賺的薪水大概都拿去買各式各樣的健康食品了吧!(笑)

訪員:催吐...對身體不是很好,你「理智」知道這件事,那為什麼還會持續
進行這樣的行為呢?
受訪者:其實現在比較少了啦!我會努力控制自己吃很少,盡量不要吐。(訪員:為什麼?)因為還是會有罪惡感啊,覺得自己催吐很糟糕,但是如果不催吐、又吃很多的話,我的情緒會更糟糕吧!(笑)

六、飲食障礙的治療方法
根據心理異常診斷與治療一書指出,心因性暴食症和厭食症二者對身體都極具傷害性,甚至會造成死亡,大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厭食症患者會死於不同的併發症。治療的第一部是先從患者的病史做評估,並做醫學的檢驗,如果體重實在過輕就必須要強制住院,以監控病患飲食,並避免其繼續嘔吐或使用其他排泄藥物。因為過度嘔吐會使得病患胃酸逆流、使胃腸及食受到傷害,而過度的催吐與排泄也會使得營養流失,使得患者產生營養不良的問題。但若患者沒有過輕,就只需要保持體重,並改正自我傷害的行為。但是,飲食問題並患的治療步驟通常很簡短,約八到十二次,使用的方法是以行為治療,增進健康的進食行為和剔除自瀉的毛病。

而另外一種方式則是使用認知—行為方法來治療心因性暴食症,在十五次的團體治療中,利用提供節食設計、探討異常行為事件、教導問題解決方法等方式,讓患者可以學習應變的方法。

此外,根據翁樹澍(民93)的論文,則是使用家族治療來追究使飲食障礙產生的根本問題為何,讓患者可以瞭解到影響自己情緒的根本問題是什麼,避免患者利用飲食操控來逃避情緒問題。

我的受訪者表示,精神科醫師有開一些藥物給她,但她搞不清楚是什麼藥物(我個人揣測可能是抗憂鬱之類的藥物,心理異常診斷與治療中有提到,因為許多飲食異常患者的主要徵狀是憂鬱情緒,所以醫師也會開抗憂鬱藥物幫助患者改善情緒。)我的受訪者也有去參加團體治療及心理諮商,但她表示,對於她個人改善厭食症效用並不大,但有幫助她更瞭解自己、去思考自己為何會罹患厭食症。

訪員:那你有去尋求什麼方法解決你的飲食問題嗎?
受訪者:有啊,我有去找那個陳**醫師,就是他有看精神科,然後他們那裡也有諮商師在,(訪員:有用嗎?)其實我覺得沒什麼用耶….,不過他有幫我開一些藥物,我也不知道是作什麼用的,然後還有跟醫師聊一聊感覺還不錯,那個作飲食記錄就是他叫我作的…,嗯…讓我沒那麼焦躁。(訪員:那諮商師呢?)就室友團體治療,我才發現我其實是裡面最不嚴重的。(笑)看到有那麼多人跟我一樣,甚至比我還糟,其實感覺就….沒那麼慘啦!然後,看他們的經歷也幫自己思考一點..,但是沒有太大效果,所以我也想知道還能怎麼辦耶?

七、寫在之後:結論與其他問題的思考
從以上種種看來,減肥對於飲食失調者而言只是在進行一個莫名的操控。目標不是標準身材,BMI的多少對於飲食失調者是無意義的,能否成功地操控自己的身體和行為才是患者進行節食或減肥計畫的目的。所以身體到底瘦到幾公斤是不重要的,飲食失調者的焦慮來自於行為的失控,對於標準體重的在意只是在於剛開始進行節食或減肥行為,而當體重持續下降,飲食失調者對於身體的操控就越來越注意、也越來越嚴苛。

所以,我們到底是在追尋社會的標準,還是在追尋自我的標準呢?

我的受訪者提到兩點是我覺得很有趣的,一是為什麼體重是可以操控的?二是到底什麼才是正常?

第一點是我們兩個在聊天對談的時候聊到,我說,為什麼會人會想要控制體重呢?搞不好體型是出生時就注定的,跟遺傳學有關係,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監控就可以達到的標準,就像有些人出生就是矮矮胖胖的,有人一出生就高高瘦瘦像個竹竿。我的受訪者想了一下,說:對耶,我們都會很認命身高是天生的、沒辦法改變的,但是我們認為體重是可以被我們所操控的,只要我們少吃就可以減少我們的體重,卻不曾去思考過一個人的體型是天生不同的。

張錦華(2002)也引用了Cheri K Erdman(1996)的觀點抗衡社會的價值觀,指出人體其實有其「自然體重」,所有的人不論胖瘦均會調整自身的新陳代謝維持這個體重。而採用節食檢重等方法來改變自然體重,往往使人們很容易胖回來。與其在節食與復胖的焦慮循環中,消耗自己的信心和生命,不如及早明智的面對自己身體真相。(2002:267)

醫院醫學出現後,身高體重都給了我們一個「標準」,多高的身高「應該」要配上範圍多少的體重才是正常值,超出或是低於標準值都是「不合格」的、會提高得病的風險,然而,體態難道不可能是天生注定的,疾病也可能會隨著遺傳基因而使得每個人得病的風險不同,難道胖瘦不能包含在基因的計算裡嗎?

人們將體重視作可操控的,因此才會使用各種的手段試圖去操控體重,然而體重真的是可操控的嗎?除了我們可以利用醫學技術:抽脂、整型,來改善體型以外,難道我們真的可以靠飲食的控制就能夠達到控制體態嗎?

第二點是我的受訪者反問我的問題,她問我:現在有那麼多人都在減肥、進行飲食控制,那這樣我的節食行為還算是不正常嗎?我問她,那如果人人都這樣妳就覺得自己是正常的嗎?她說,是啊,人人都一樣這樣不就是很正常的行為嗎?

所以,正常值與否的界定到底在哪裡呢?當人人都在採用各種方式節食,期待以這樣的方法獲得更完美的體格,或是在風險管理的概念下,期待以標準體重降低疾病的風險的概念之下,人人是不是都會採取一些「節食」手段來「規訓」自己的身體呢?飲食障礙正常與異常的界線又在哪?在會不會使用「排除」的手段來消除卡路里嗎?但是現代不也很多人吃減肥藥嗎?在體重是否低於正常值嗎?

這一切似乎可以讓我們繼續思考,不僅僅是飲食失調這回事,還有,關於減肥這回事。


八、參考書目:

Linda Seligma/張景然等譯(民84)。心理異常診斷與治療,臺北市:五南。

傅科著/劉北成、楊遠嬰譯(民81)。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市:桂冠。

Heather Harper-Giuffre , K. Roy Mackenzie編/唐子俊等譯(2003)。飲食疾患的團體心理治療,臺北市:五南。

卡洛琳‧柯奈普,刁筱華譯(2004)。慾望:我與厭食搏鬥的日子。台北:台灣商務。

Armstrong, David(1995)” The Rise of Surveillence Medicine.”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17(3):394-404.

蕭芳惠(民83),臺北市高中女生的體型意識與心因性厭食症、暴食症之相關研究。台灣師大家政教育所,博士論文。

翁樹澍(民93),厭食症患者觀點中家庭系統運作之探討。彰師大輔導諮商所。

張淑珍(民76),某大學女生體型意識、肥胖度、健康與飲食生活關係之研究。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 http://www.doh.gov.tw/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臺北市:正中。

David H. Alpers, William F. Stenson ,and Dennis M. Bier(1995). Manual of Nutritional Therapeutics.
[1]「健康新指標 體脂肪率 測你健不健康 男性超過25%,女性超過30%,稱之肥胖。飲食不當、缺乏運動,都會導致脂肪屯積。體脂肪過多 不僅影響身材,且易引起慢性病。」,中華日報,88/01/11。
[2] 「國健局:量腰圍 應納健檢項目 腰圍比BMI值更能反映肥胖程度 」,民生報,94/05/04。
[3] 中廣 糖尿病易上身 BMI指數達22 罹病率即上升 以國外標準衡量會失真」,民生報,87/06/29。
[4] 「厭食、暴食 青春期狂瘦熱下的隱憂」,民生報,88/12/03。
「青少年厭食症 有人體重調到19公斤」,聯合晚報89/08/14。

eat-disorder 飲食失調

學生:莊閎棋
學號:496866040

Funny Diet Commercial:看看有趣的廣告^^
http://tw.youtube.com/watch?v=_OBPWUijk4M&feature=related
Funny Diet Commercial
1:http://tw.youtube.com/watch?v=PIs7JkwVc6k&feature=related
2:http://tw.youtube.com/watch?v=X_OzE5E0g-c&feature=related
電影片段純搞笑
http://tw.youtube.com/watch?v=7eBTWw8ExZs&feature=related

但是看過下面其他的內容後可能會笑不出來...

批踢踢實業坊 eat-disorder - 飲食疾患版:
在這討論區可以看到飲食失調患者的憂慮與心酸
他們感到害怕、感到擔心、而且不知道怎麼幫助自己...
急著找到正確的路,卻讓自己更加的迷失方向...
http://www.ptt.cc/man/eat-disorder/index.html

影片連結:
"病態性肥胖"
照顧小孩,給予充足的食物...快樂的吃,快樂的長大 ?
http://tw.youtube.com/watch?v=zsYbgrKhviI&feature=related

快樂的生活,靈活的體態?
http://tw.youtube.com/watch?v=Xdapr4tfDBQ&feature=related

厭食症患者眼中的自己:
http://tw.youtube.com/watch?v=INmd82btjdE

Dont die for a diet:警惕所有過度節食者的一段廣告
http://tw.youtube.com/watch?v=gslV1bxgBa8
for better advicevisit a different website http://www.dontdieforadiet.com/
這是個不錯的網站,可提醒大家多了解 eating disorder (飲食失調)的預防、徵兆及其可能的改善方法。

厭食症的相關影片
http://tw.youtube.com/watch?v=4FbJIIAhV3A&feature=related


開特力運動飲料傷牙?

學生:莊閎棋
學號:496866040
資料來源:http://tw.health.yahoo.com/060313/57/2xn2i.html

開特力運動飲料傷牙?

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流行病學榮譽教授Brian Burt博士表示,現今,有越來越多的牙醫師認為含糖飲料是蛀牙的元兇。
目前有相當好的證據指出,不只是運動飲料,含糖飲料和果汁也包含在內;那些飲料變成人們飲食中主要的糖份來源,結果是飲料中所含的糖份愈多,喝它的人蛀牙機率就愈高。

【一天數瓶飲料,侵蝕牙齒愈嚴重】愛荷華大學研究人員將拔下來的牙齒用指甲油塗擦,他們在每顆牙齒上留著兩個小缺口不擦指甲油,一個在琺瑯質,一個在齒根;接著,他們將牙齒放進試管中浸泡,試管中有著一般的可樂、健怡可樂、開特力、紅牛、或100%蘋果汁。每五個小時,研究人員將飲料更新;25個小時後,他們把牙齒取出用顯微鏡檢視;所有飲料對牙齒未受保護的部份,都有侵蝕的狀況發生,但不同的飲料則有著明顯不同的結果。

就琺瑯質而言,開特力比起紅牛和可樂還要更具侵蝕性;紅牛和可樂,則依次較健怡可樂和蘋果汁還具侵蝕性。就牙根的部份而言,開特力則比紅牛更具侵蝕性,可樂、蘋果汁和健怡可樂則緊追在後。

結果的不同不只因為它們含糖量的不同,開特力有6%的碳水化合物,大多是糖,可樂則約含10%的糖,兩者都算是「酸性」飲料。

密西根大學小兒牙科研究員Michael Ignelzi博士最近檢視了飲料對兒童牙齒影響的新研究,不過他表示,沒有證據顯示,運動飲料比其他飲料還要糟。
Ignelzi博士向WebMD表示,就我所知,沒有資料顯示運動飲料比其他飲料還要具有傷害性。

【運動飲料和蛀牙】因為它們的酸度和含糖,研究人員已經研究過運動飲料在造成蛀牙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然而,絕大多數的研究結果,證明運動飲料並非原兇。開特力運動科學機構資深研究員Craig Horswill博士,曾於2005年發表,持久型運動員在飲用開特力、稀釋之柳橙汁、自製運動飲料或水,的唾液量為何;研究在顯示是否運動飲料有任何的影響;它減少了脫水的狀況,並增加了唾液量,這麼一來,就減少了蛀牙的形成。實證歷歷,於2002年時,俄亥俄州立大學對304名運動員進行研究,發現喝運動飲料和蛀牙間並無關聯,該項研究由桂格燕麥片所贊助,該廠商生產開特力。Horswill向WebMD表示,在俄亥俄州的研究中,喝運動飲料的人其蛀牙的狀況,和沒有喝的人是一樣的,而他們喝運動飲料的時間平均有十年。

Ignelzi表示,重點不在喝什麼飲料,重點在怎麼喝,以及什麼時候喝。他表示,引起蛀牙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含糖飲料;最重要的是喝它們的方法,喝的頻率是關鍵;如果整天都喝可樂,那就很傷,但如果是在用餐時吃甜點或碳水化合物,像是起司泡芺、麵包、蔔葡乾,那就還算不錯,因為唾液會因咀嚼而被剌激,如此則中和了口中的酸性;不過,若是不斷的吃甜點或是喝含糖飲料,牙齒就整天都曝露在酸性環境中了。

資料來源: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VO2 MAX+運動飲料+貓王

營養四 493420364 陳業皓--VO2 MAX+運動飲料+貓王

活力指標:最大攝氧量(1)
氧氣  
空氣中佔20.93%的氧,是動物存活不可或缺的珍寶;人體的腦細胞,約僅4分鐘缺氧,就會發生功能障礙;我們吃下的食物,脂肪與蛋白質,需要氧才能分解產生ATP ;醣類雖然在氧氣不介入的情況下,可產生少量的ATP,但是,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則更能發揮它產能(ATP)的本事。  

一個人每分鐘約需消耗 0.3公升的氧,此數值稱為安靜攝氧量(或稱為休息代謝率)。安靜攝氧量主要受身體塊頭大小的影響:塊頭大的人,安靜攝氧量較多。不過,人是動物,安靜的時間並不多,我們稍一活動,由於能量的需求增加,人體必須燃燒(氧化)更多的食物(主要為醣類與脂肪),以致於氧攝取量就跟著水漲船高。  

人體的氧攝取量與運動強度呈正比關係,因此,人體的氧攝取量高低是身體活動水準的指標。輕鬆的運動,每分鐘攝氧量在0.75至1.50公升間(心跳率在120以下);中等強度的運動,每分鐘攝氧增加至2.0至2.5公升(心跳率在140至160間);令人筋疲力竭的激烈運動,每分鐘攝氧超過3.0公升 (心跳率在200上下)。  

大杯的木瓜牛奶,一杯約為0.5公升,3.0公升等於六大杯的量。當人大口大口喘氣呼吸時,六大杯量、無色無味的氧氣,進出我們的肺部,只是我們不覺得而已。

何謂最大攝氧量呢?  

每一個人一分鐘所能攝取消耗的氧氣量有一定的限度。從事最激烈運動時,每分鐘所能攝取消耗的氧氣的最高值,稱為最大攝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最大攝氧量與有氧動力(aerobic power)、最大氧吸收量( maximal oxygen intake)、最大耗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 與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capacity)經常交換使用,意義幾乎相同。為測量一個人的最大攝氧量,通常讓人在跑步機或腳踏車上,逐漸增加運動強度,直到「衰竭」為止。整個過程中,連續採氣,每分鐘分析攝氧量,各分鐘攝氧量最高者 (通常在運動的最後一分鐘) ,即為最大攝氧量(升/分) 。70公斤的人,最大攝氧量絕對值每分鐘3.5升時,除以體重的相對值為50 ml/kg/min(3.5 l/min ÷ 70 kg=0.05 l/kg/min =50 ml/kg/min)。  

由於攝氧量與身體塊頭有關,因此,最大攝氧量常除以個人體重,也就是用每公斤體重每分鐘的攝氧量來表達(毫升/公斤/分鐘)。如一位60公斤的人,最激烈運動中,測得的最大耗氧量 3.0公升時,則其最大攝氧量為每公斤體重每分鐘50毫升。通常,除以體重的最大攝氧量與心肺耐力密切關連。由於最大攝氧量與心肺耐力的密切相關,最大攝氧量公認是心肺耐力的最佳單一指標。  

一般而言,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男中長距離選手想得名次,最大攝氧量要在80毫升/公斤/分鐘左右,女子則須在75毫升上下才有希望。一般大學生的最大攝氧量,男女各分別僅為45與40毫升/公斤/分鐘而已。影響最大攝氧量高低的因素  體重、性別、年齡、高度、遺傳與活動水準等因素,皆會影響一個人的最大攝氧量。  

最大攝氧量受到體重的顯著影響。人體身體的組成中,運動器官(骨骼肌)的量與最大攝氧量的相關相當高(相關係數約0.90),因此,最大攝氧量往往以單位體重內的相對氧氣消耗量,來代表身體使用氧氣的能力。  

性別因素也是影響最大攝氧量的主要因素。通常,男性的最大攝氧量(除以體重的相對值)比女性多約 15%。男性的肌肉量比例較高、血液中紅血球比例較多等,可能是促成男性最大攝氧量顯著高於女性的主要原因。  

男女兩性的最大攝氧量在18至20歲時,達一生之最高值;如果不考慮體重的因素,那麼,單位體重的最大攝氧量並不會隨著身體的生長發育而成長。如果沒有適當的身體活動,25至30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不管有沒有考量體重的因素,人體的攝氧能力每年皆會下降1%。  

自海平面開始,高度每升高1000英尺,最大攝氧量降低 3至3.5%;據此推算,在喜馬拉雅山上,最大攝氧量約僅剩下40% 的海平面正常攝氧能量而已。  

遺傳對最大攝氧量的影響力,約佔 93.4%;研究發現,雙胞胎的最大攝氧量即成正比關係。訓練(活動水準)則可讓人體的攝氧量往先天遺傳限制的水平推移。常活動的人,可以維持較佳的體能,規律的運動可以保持較高的心肺功能水準,最大攝氧量較高。座式生活型態的人,最大攝氧量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每況愈下。

最大攝氧量是活力指標?  

氧氣是人體維持生命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身體器官那一個地方缺氧(血液循環不通),那裡的組織就會壞死。通常,耐力運動項目的運動員,皆具有高於常人的最大攝氧量。人體在最激烈運動時,骨骼肌使勁收縮,肺部拼命張合,鼻口大口呼吸,氧與二氧化碳在血中迅速交換,心臟賣力輸血,加上神經與內分祕系統總動員的結果,造就了最大攝氧量。此最大攝氧量的測量,雖然牽涉的身體組織甚多,不同時間測量的結果卻總是相當的接近。  

我們現階段極力推展的體能活動,體能要素中,最重要的一個即是最大攝氧量所代表的心肺功能。數十年來,舉世所推崇的運動訓練主軸,也是為了最大攝氧量的提昇。事實上,當您有空造訪大醫院的心肺功能室 (運動生理學實驗室當然也能測量) ,並告訴醫生為你(妳)測一下心肺功能時,醫生們準會讓你在原地的跑步機或腳踏車上,作激烈的體能考驗,並且在運動過程中採氣,測量您最激烈運動時,到底能攝取消耗多少氧?由於這種體能的最大考驗,幾乎是全身性的身體機能動員,因此,稱最大攝氧量是人體活力指標,相對於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患者應不為過。事實上,人體用氧能力越高,即表示心肺功能越好。  

最大攝氧量高的人,展現較高的生命力,讓人遠離疲勞的困擾,日常工作時「心平」「氣和」,有時縱使須作體能付出的工作,也能快速恢復。此外,研究也顯示,最大攝氧量高的人,較不會罹患心血管疾病,縱使得病了,也能過較好的存活日子。


參考資料:
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39










運動飲料
運動飲料成分含三大項(1)水 (2)電解質 (3)醣
運動飲料是拿來給剛做完激烈運動的人,來補充大量流汗所流失的電解質之類的東西,如果沒有運動而喝運動飲料對身體沒有益處,反而容易會造成身體的負擔
「給你一個良心的建議,沒事不要喝運動飲料!」近來網路上流傳著不少有關運動飲料傳言,認為沒事多喝運動飲料一定會出事,因為會增加腎臟負荷,而高滲透壓還會刺激腸道,這到底是真是假?
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指出,網路上所言不假,因為含有電解質的溶液以及屬於高滲透壓的運動飲料,確實不適合一般人經常飲用。 趙強解釋,運動飲料原本就是設計給運動員喝的,在大量流汗之後,適時補充體內電解質,雖然目前市售運動飲料所含的電解質濃度不高,但對於不常運動的人來說,這些成分還是多餘的。 另外,部分廣告將運動飲料描述成泡湯時的聖品,在泡湯流汗之後,用以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趙強也不認同這種作法,他認為,多喝些開水就行了。 趙強表示,運動飲料絕對不適合一般人飲用,如果不運動,卻經常飲用,勢必增加腎臟及心臟的負荷,因為身體必須透過腎臟及血液來排出多餘的電解質。 除了電解質,高滲透壓也是運動飲料不能常喝的原因之一,舉例來說,人在吃了很鹹的東西,會覺得口渴,同樣地,體內如果出現滲透壓高的溶液,就需要更多的水分來稀釋血液中的電解質,如此一來,就會造成血壓上升。 因此,除非在激烈運動、大量流汗之後,才需要飲用運動飲料,否則光從熱量來看,400cc 運動飲料熱量約 112 大卡,又要花去半小時慢跑才能消耗,就有些得不償失。 到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適宜飲用運動飲料?趙強表示,中暑、嚴重脫水,或是成人嘔吐之後,為了適量補充電解質,是可以喝運動飲料。 另外,小孩子如果出現脫水現象,家長們可以先用運動飲料救救急,但最好要加水稀釋,以一比一,降低滲透壓,並免於腸胃道黏膜受損。
運動飲料在長時間的運動中可以提供水份,以及可供快速吸收利用的醣類,但是在運動後的恢復方面,它的價值並不會高於水加上前述含有醣類的食物。對於預算有限的人,運動飲料可能也是一種負擔,可以用前述的食物來代替,或是交互使用,讓菜單有多種變化。運動飲料中還有鈉、鉀、氯等離子,可以補充流失的電解質,但是大部分的運動員都可以經由身體中原先的儲存來補充,而且正常的飲食中就含有足夠的電解質,不需要額外添加。
鉀離子是人體細胞內液最主要的陽離子與細胞外液主要的陽離子-鈉,共同維持細胞內、外滲透壓的平衡,劇烈運動後身體會流失大量的水份,水份藉由汗液排出,而汗液中主要的電解質是鈉和氯離子,還有少量的鉀和鈣。長時間運動時,大量的電解質會隨汗液從身體流失(嚴重就會導致水),這時便要補充適當的電解質。運動飲料,作用在於補充電解質,所以沒有大量運動,不宜常常飲用;而且鈉(Na+)離子易造成心臟血管負擔,故不適合老人飲用。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6082217678


貓王
貓王星路簡歷



1935年1月8日中午12:20誕生于東涂比洛的密西西比州 1945年10月3日10歲大的貓王在當地的一項才藝表演中初露頭角,演唱了一曲《Old Shop》 1953年夏天自彈自唱灌錄了生平第一盤試音帶《My Heppiness》和《That’s When Your Heartaches Begin》 1954年1月19歲生日,他又回到錄音間錄了一張兩首歌的唱片《I’ll Never Stand In Your Way》和《It Wouldn’t Be The Same Without You》,錄音間老板并不認為貓王非常出色,但是他還是留下了貓王的聯絡地址,貓王也愿意與山姆合作,為山姆自己的SUN唱片公司錄制唱片 1954年7月5日傳奇開始了!貓王和史考地莫爾(吉他手)、比爾布萊克(貝司手)為SUN唱片公司錄了一首單曲《That's All Right》 1954年7月7日《That's All Right》在曼菲斯的WHBQ電台播出后聽眾的電話像瘋了一樣打進來,查詢這個曼菲斯的新秀到底是黑人還是白人 1954年7月19日第一張商業單曲唱片問市 1955年8月15日第四首單曲《Baby Let’s Play House》進入美國鄉村歌曲排行榜 1955年11月2日《My Stery Train》榮登鄉村歌曲排行榜榜首 1955年11月22日在几番競爭之后,貓王最后與RCA唱片公司以35,000美元簽下一紙合約 1956年3月開始被國際間重視,《Heartbreak Hotel》在美國排行榜爬至第一 名.同時也在英國發行了RCA唱片公司的第一張大碟 1956年8月《Houng Dog》和《Don’t Be Cruel》同時登上第一名的寶座,在1988年,這兩首歌曲進入葛萊美名人殿堂,成為點唱機點播率最多的歌曲 1956年11月16曰貓王主演的第一部電影《鐵漢柔情》(Love Me Tender)在美國首映 1957年4月一6月《All Shook Up》同時在美國及英國排行榜分別蟬連榜首八周和七周 1957年7月第二部電影《情歌心聲》(Loving You)在美國上映,專緝《Teddy Bear》也同時在英國上市 1957年10月電影《浪子淚》(Jailhouse Rock)在美國上映,造成各地電影院大爆滿,“叛逆小于”的形象也從此得到肯定 1958年1月17日單曲《jailhouse Rock》在英國發行,而第一筆訂購量競爭后達到25萬張之多,而且立即登上排行榜第一名 1958年6月10日貓王五十年代的最后一部電影《春光普照》(King Creole)在美國首映.這部電影也被影評人評為他演技最好的一部片子 1960年10月20日《從軍樂》(GI Blues)是貓王退伍后所演的第一部電影,在美國首映 1960年11月《It's Now Or Never》在英國榜連獲八周冠軍,電影原聲帶《從軍樂》在排行榜蟬連22周冠軍 1961年1月專輯《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發行 1961年3月9日《Wooden Heart》在英國又榮登冠軍,但這支單曲一直到1964年才在美國發行 1961年11月《Little Sister>又再度在英國排行榜榮登冠軍寶座 1961年12月9日《藍色夏威夷》(Blue Hawaii)原聲帶在英國專輯榜上連獲冠軍18周,也夠資格得到進榜周數最久的獎.第一版65周,1977年再版時又進榜26周,總數達到95周之久 1965年5月27日《Grying In The Chapel》登上美國榜冠軍,也是自1963年《Devil In Disguise》后第一次進入美國榜 1967年5月1日在拉斯維加斯的阿拉丁旅館內與第一任妻子普琳希拉舉行婚禮 1968年2月1日女兒麗莎誕生 1968年6月27日一29日貓王錄制了NBC電視網的個人傳奇節目《Elvis》,現在被稱為“貓王1968年重返歌壇特別 SHOW”,原聲帶分別在英國榜登上第二名及第八名 968年7月31日在拉斯維加斯國際大旅館內重登舞台舉辦八年來第一場現場演唱會,打破了所有的票房紀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重返歌壇演唱會 1969年8月23日專輯《Form Elvis In Memphis》進入英國專輯榜中再登榜首.這也是自 1962年專輯《Pot Luck》后第一次登上專輯冠軍 1969年9月《Suspicious Minds》登上美國榜冠軍,兩個月后也在英國榜榮登冠軍 1970年7月11日經由衛星向全世界實況轉播,約有一億人觀看。立刻推出的兩張一套專輯,也成為他自1964年專輯《Roustabout)后第一次登上專輯榜冠軍 1973年10月9日與妻子普琳希拉離婚 1976年9月4日專輯《The Gril Of My Best Friend》再版,同時專輯《Suspicion》也因同樣的情況再版.爬升至第九名 1977年8月10日最后一張單曲《Way Down》發行.在貓王死后登上冠軍寶座 1977年8月16日貓王在自己的豪宅內辭世 1977年9月10日在英國,貓王有14張專輯在進入前60名榜內,他的《40 Greatest Hits》再次榮登榜首位置.并賣了200萬張   1992年8月12曰RCA唱片公司和美國錄音業協會聯合頒發了11O張金唱片、白金唱片、多白金唱片.及各單曲等獎項給貓王的后人.這也是在歷史上獲得最多的金唱片、白金唱片的紀錄。

參考資料:
http://www.people.com.cn/BIG5/wenyu/223/7209/7210/20020107/642612.html

高地訓練+慢跑者的營養補充

493420364 陳業皓--高地訓練+慢跑者的營養補充

高地訓練  
1968年墨西哥 (2240公尺高地) 奧運時,許多3000公尺以上比賽選手的成績普遍低於1964年東京奧運的紀錄,但是這些選手回到平地不久,卻出現了個人最佳的競賽成績。選手與教練領悟到在高地上停留與訓練,似乎可以提高隨後在海平面上競賽的水準 (林正常,2005b) 。有一些居住在非洲高原的中長跑運動選手,例如肯亞的中長跑選手,經常在國際競賽場合名列前茅,也讓高地環境對於人體有氧代謝能力的增進效果,受到教練、選手、運動科學研究者的關注。  高地環境對於人體生理的主要影響,在於氧壓低現象 (大氣壓下降) 產生的低氧 (hypoxia) 適應現象。一般來說,人體處於高地環境下,馬上會出現安靜休息時肺換氣量增加、心跳率增加、每跳輸出量降低、心輸出量降低等生理反應。隨著高度的增加,最大攝氧量 (maximal oxygen intake, VO2max) 會下降。當進行相同程度的工作量時 (例如以相同的速度慢跑) ,在高地則需付出較大的運動百分比負荷 (VO2max下降使得相對強度增加) ,讓運動變得更加困難。  隨著在高地環境停留時間的增加,人體則會出現一些生理上的適應,包括增加肺換氣、增加紅血球數和血紅素濃度、尿中碳酸離子減少、組織肌肉的微血管開放數增加、增加肌紅蛋白量、增加粒線體密度、藉酵素的變化以加強氧化能量等 (林正常,2005a) 。  儘管有一些研究支持高地訓練 (altitude training) 的效果,但是高地訓練的真正效益仍然有相當的爭議。張永政 (2001) 、Noahkes (2000) 的研究即相當支持高地訓練在運動表現與生理反應上的效益,Levine and Stray-Gundersen (1992) 與Boning (1997) 的研究則否定高地訓練在最大有氧運動能力上的效果。由於,大部分有關高地環境下的訓練效果研究,並無法確定訓練效果的來源是「高地環境的生理適應」或是「運動訓練的效果」 (實驗設計上必須有控制組) ,這也是造成高地環境訓練一直被廣泛討論的主要原因。  有關高地訓練效益的討論,一直有論文與專書進行評價 (Wolski, McKenzie, & Wenger, 1996; 張冰,2000; Wilber, 2001; 翁慶章、鍾伯光,2002; Wilber, 2004) 。翁慶章與鍾伯光 (2002) 在其專書中分析高地訓練的得失 (表一) ,讓想要進行高地的運動教練與運動員參考。鄭景峰 (2005) 則整理Wilber (2004) 在「Altitude training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一書中對於高地環境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與應對指引 (運動生理週訊第202期) 。由這些有關高地訓練的相關資料可以發現,高地訓練對於訓練的效果來看,確實不是純然正面的。特別是直接在高地停留的訓練方式,最可能出現訓練強度不足或過度訓練的問題。林正常 (2005a, 2005b) 指出進行高地訓練時,除了高地訓練的時程安排以外,高地的海拔高度、訓練強度的設定與訓練量的安排等,都會影響到高地訓練的效果與相關研究成果的正確性。在高地訓練的實務操作方面,可能不像高地訓練的實驗研究一樣,需要相當嚴謹的實驗設計與規劃;如何安排高地的訓練內容?可以確實達成增進運動表現,才是教練與運動選手比較在意的重點。畢竟成立高地訓練中心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研究的需要,而是為了實際的促進國內運動員的競技運動能力。
表一、高地訓練的優點與缺點 (翁慶章與鍾伯光,2002) 。

優點:
攜帶、運送氧氣的能力增加利用氧氣的能力增加肌肉耐受高乳酸的能力增加肌肉能量儲量增加
缺點:
平地、高地之間的的往返需耗時來適應血液濃縮造成循環阻力加大對肌肉代謝的不利影響容易出現過度訓練
高地訓練研究與實際訓練應用  目前世界上針對耐力性項目選手的高地訓練方法,逐漸發展出兩個較具備訓練效果的方向 (Wilber, 2001, 2004) ,其一為「高住低練 (live high - train low, LHTL) 」,使用的方法除了在高地與較低海拔間往返以外,還包括常壓低氧儀器 (normobaric hypoxia via nitrogen dilution) 、氧氣補充法 (supplemental oxygen) 與低氧睡眠裝置 (hypoxic sleeping devices) ;另一方向為「低住高練 (live low - train high, LLTH) 」,使用的方法為間歇性低氧訓練 (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 IHT) 。  LHTL是最近幾年來被廣泛討論的高地訓練方式。即「讓運動員住在高地環境、在低海拔進行訓練」。LHTL最早是由Levin, Stray-Gundersen, Duhaime, Snell, and Friedman於1991年所提出的。Levine與Stray-Gundersen (1997) 將26位受試者分成LHTL組 (住在2500公尺,而在1250公尺訓練) 與控制組,分別進行28天相同的訓練內容之後,結果發現在整個訓練計畫後的第3天,LHTL組的紅血球質量 (+5%) 與血紅素 (+9%) 均顯著地增加,控制組則無改變;而5公里跑步時間在LHTL組中顯著地降低 (-13.4秒) 。除此之外,5公里跑步時間在整個訓練後的第7、14、21天時,均與第3天相同,Levine與Stray-Gundersen便認為LHTL的訓練效果,可能可以維持至離開後的3星期。Gawthom等人 (1998) 發現睡在2700公尺高地7天的國家級女性耐力運動員,確實會顯著影響 (有別於控制組) 睡眠時的心跳率與血紅蛋白飽和率 (%SaO2) 。  事實上,LHTL的實際效益還在持續探究中。也有一些研究否定了這種高地訓練的原則。Ashenden等 (1999) 發現在3000公尺高地睡了23天 (每天8至10小時在高地睡眠) 的13名男性耐力運動員,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數量並沒有顯著高於另外7名接受相同訓練、卻住在平地的耐力運動員。Wilber (2004) 指出適當的居住海拔高度,介於2,100公尺至2,500公尺之間。居住於高地環境中,至少需4週的時間,方能誘發血液與肌肉緩衝效益的適應效果。包宜芬 (2005) 則指出LHTL本質上是讓運動員分別接受缺氧負荷與運動負荷,既可以通過缺氧負荷改善運動員氧氣運輸與利用能力,又可以保持運動負荷時的正常強度訓練,是優於傳統只停留在高地進行訓練的方法。  運科人員與教練利用LHTL的原則,開發出常壓低氧儀器(normobaric hypoxia via nitrogen dilution)、氧氣補充法 (supplemental oxygen) 與低氧睡眠裝置 (hypoxic sleeping devices) 。常壓低氧儀器是在海平面(760 mmHg)上,透過加入100%氮氣的混合,將環境艙內空氣的氧含量控制在約15.3%,此時的氧分壓約為116 mmHg,亦即如同在約2500公尺高地時的環境;由於這種儀器是利用氮氣進行控制,在芬蘭便被稱為「氮氣屋 (nitrogen house) 」 (鄭景峰,2002) 。氧氣補充法是利用額外的氧氣供給,讓運動員在高地進行高強度運動時,模擬海平面的正常氧含量狀態或高氧含量狀態,以提高運動員在高地訓練時的運動強度;這種方法屬於LHTL的修正模式,可以讓運動員住在高地上,而訓練時則無需移動至較低的海拔,讓運動員訓練時有如在海平面上一般。低氧睡眠裝置包括CAT HatchTM (Colorado Altitude Training's High Altitude Training Chamber) 與Hypoxico Tent SystemTM,這些裝置有助於運動員達成高住低練的要求 (鄭景峰,2002) 。無論如何,這種模擬LHTL的設備,確實擁有讓運動選手不要奔波來返高地與低海拔的優點,也是一個相當值得考量的模擬高地訓練手段。
  間歇性低氧訓練 (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 IHT) 是依據短時間暴露於低氧環境時,可刺激體內紅血球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分泌的原理而發展出來的訓練方法。由於EPO分泌的增加,有助於紅血球濃度的增加,最終便可能提高VO2max與耐力運動表現 (Wilber, 2001) 。不過,IHT的訓練可分為休息階段與訓練階段進行兩類,訓練效果也有一些差異。僅在休息階段進行IHT的訓練效果受到Clark, Dixon, Gore, and Hahn (1999) 與Ingrid and Hendriksen (2003) 的研究質疑。進行IHT的同時也進行運動訓練,則獲得較多研究的支持 (嚴克典,2006;呂裕雄,2006) 。因此,IHT同時配合訓練的方式,被認為是較有效的高地訓練手段。  IHT配合訓練的方式,在一般的平地訓練環境,透過常壓低氧設備配合原地不動的訓練設備 (例如跑步機、原地腳踏車) 就可以達成。其實低氧訓練使用的含氧比例通常以10%至14%較為有效,幾乎是實際3000公尺至5000公尺高地的含氧比例。在海拔2200公尺高地的阿里山高地訓練中心,含氧比例則僅約在16%左右。由於有關IHT訓練的相關研究,都是以常壓常氧 (20.9%) 的環境為間歇低氧訓練的休息階段,如果在阿里山高地訓練中心這種低壓低氧環境進行訓練,還不必受限於低氧設備的空間,似乎是相當不錯的高地訓練方式。
  該不該推展高地訓練呢?事實上,世界體育強國美國與中國,皆有高地訓練中心的設置。美國Colorado Springs高地訓練中心 (海拔6034英尺) 與中國昆明海埂高地訓練中心 (海拔1890公尺) 、青海多巴高地訓練中心 (海拔2366公尺) ,都是相當出名且有具體訓練效益的高地運動訓練中心,也是高地訓練相當適合用來訓練優秀運動選手的明證。
進行高地訓練的策略  依據高地訓練的相關研究資訊,建議進行高地訓練時的策略如下:(一)、適合高地訓練的運動項目  需要有氧運動能力的運動競賽項目,特別適合進行高地訓練 (LHTL、IHT) 。高地訓練的環境也適合格鬥項目 (跆拳道、柔道) 的對戰練習,以便讓運動選手在LLTH的訓練中,適應更高血乳酸濃度的比賽情境。(二)、海拔高度可選擇2000公尺至2600公尺之間(三)、應該在1000公尺左右建立訓練中繼站  為了避免高地環境降低運動訓練強度與訓練量,應該在海拔1000公尺左右選擇適當的訓練環境,以便讓需要進行高強度訓練的運動項目選手,可以透過高地訓練的規劃,達到低氧環境適應與運動訓練的雙重效果。(四)、考慮採用低氧儀器設備  設置低氧儀器的訓練設備,將可以提供常壓低氧環境,讓高地訓練的低氧刺激訓練更多樣化。(五)、訓練週期的選擇  高地訓練特別適合訓練週期的冬季訓練期與季節前期進行,有時候非耐力運動項目的運動選手,會在比賽前一個月內至高地進行短期的調整訓練,或者在兩次比賽中的第一次比賽結束時,立刻到高地進行調整訓練,以便儲備下一次比賽的基礎。不同訓練週期進行高地訓練時,訓練內容的安排與強度選擇會有顯著的不同。通常,冬季訓練期與季節前期的高地訓練安排應該進行四週至十二週,賽前的短週期調整與比賽後的調整階段則進行二至四週。沒有高地訓練經驗的運動選手不宜在賽前到高地訓練中心進行調整訓練。(六)、採用其他輔助肌力訓練設備  高地訓練可能不利肌力的發展。(七)、注意營養的補充  高地訓練應該特別注意葡萄糖、蛋白質、水、與鐵質的補充。

參考資料:
運動生理學網站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237

-------------------------------------------------------------------------------------------------------
慢跑:
談慢跑運動

  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各種自動化的生活用品隨即出現,提昇了不少人工的簡化與效益,而現代化的進步逐漸減少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更加上飲食的精緻化、營養的攝取過剩,造成身體肥胖。生活環境品質更受到現代化產品的污染,工作競爭的壓力等諸多因素,使人體的健康遭受到莫大的威脅。大家都知道擁有健康即是擁有最大的財富,透過運動來增進人體的健康是最實際且重要的方法之一。
  而運動包含著許多不同的運動種類,為促進身體的活動,這許多的運動種類即是一種方式、一種手段。如能了解掌握各種運動種類的特性與方法,依個人的需求、興趣,選擇不同項目進行活動,實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管在清晨或是在黃昏夕陽下選擇適當的場地,穿著輕便舒適的服裝和擁有一雙較為柔軟、透氣且能保護足部的鞋子,透過正規的運動方法,漫步於山林間、運動場上,享受揮汗的快感,相信應是人體身心得到最舒解的時刻。
起源
  跑步運動可說是人類最原始的身體活動之一,原始時期為了求生存躲避野獸、覓食、遷移、傳遞訊息,人類早已經將跑步的方式,充分的展現出來,早在十八世紀英國就舉辦各種不同距離的跑步運動,影響了整個歐洲地區,蔚成一股風潮、進而廣泛的被推展流行,為當時喜愛休閒運動的民眾提供了一種最簡單、經濟,且能達到身體活動,提升心肺功能的運動方式。而西元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馬拉松運動的掘起,更讓人類對跑步運動有著更深一層的認識,帶動整個風氣,慢跑運動就這樣的發展至美洲大陸,成為民眾最普遍、最基本的運動方式,在各種場所均能看到相當多的人口參與慢跑運動,而蔚為潮流。
  在亞洲地區,尤其以日本推展慢跑運動最為徹底,在政府與工商企業界均投入大量資源提倡慢跑運動,不但提升了國民體能素質,同時也為日本在長距離競技比賽中,爭取了不少榮譽。
  在民國六十六年左右,我國田徑協會結合了企業界,以較有系統的方式舉辦了以跑步運動為主的串聯活動,將慢跑運動推展至全國各地,帶動了我國民眾參與慢跑運動的風氣,至今仍有許多機關團體及工商企業相繼辦理慢跑活動,提供了國人參與此項活動的機會,漸漸的也養成了許多國人慢跑的習慣,所以在全國各地均能發現有相當多的人口從事慢跑活動。

慢跑者的營養補充
慢跑者的營養需求以碳水化合物的補充為最重要 ,因長時間的體力消耗需補充高量的碳水化合物,以作為能量的補給,但是先決條件是你的肌肉發不發達。因為肌肉組織就像是儲油槽一樣,用來儲存汽油(肝醣與葡萄糖)。就像小March跑不遠、馬力又小,不像大賓士油箱大、馬力足、跑的遠,因此趕快用蛋白質建造你的肌肉系統吧。
蛋白質:目前蛋白質製品中最優良的產品,以最高級的100% 不變性離子交換乳清蛋白為原料,再以酵素水解成鏈型式增加吸收利用率。經過全光譜分析測定,使其純度與效果皆達水準之上。幾乎不含乳糖,所以不會造成乳糖不耐症而產生腹瀉。富含L-Glutamine 和BCAA's及免疫球蛋白,對於提昇抵抗力、加大肌肉尺寸、維持線條有極佳的幫助。是想要自我突破、加強訓練效果必備的頂級產品之一。
肌酸:能量的「最佳補給手」莫過於肌酸( Creatine ),如果你的觀念還侷限在碳水化合物或葡萄糖,那麼請你幫幫忙,把底下的介紹用力看完。葡萄糖是能量來源一點也沒錯,但是它就像石油一樣蘊藏在體內。汽車吃的是汽油不是石油吧?因此葡萄糖也和石油一樣,需要經過一連串分解過程,產生ATP(身體的汽油)才能供給身體直接利用。那肌酸要幹麼用呢?它負責ATP代謝後的再生作用,以提供源源不絕的持續力與爆發力。
胺基酸:蛋白質是構成細胞、酵素的主要成分,主宰了人體建造與修補等機制之進行。而組成蛋白質的最小單位就是胺基酸,使用胺基酸能使新陳代謝率提高不少。在以往蛋白質粉末製品尚未普遍之際,許多運動員攝取胺基酸膠囊來促進肌肉生長,效果不盡理想,反而是耐力與爆發力增加不少。因此運動員使用胺基酸的目的,也轉為運動前吃兩顆,用來取代味道較難接受的雞精。
肝素:肝素有「運動員綜合維他命」之美稱,是由於其富含維他命A、D、C、B群,以及鈣、銅、磷、鐵……等礦物質。脫水肝素對貧血及製造紅血球均有益處,亦能增強體力、協助肝臟毛病、幫助減輕緊張與壓力。這對運動員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點,紅血球的多寡影響了血液攜氧能力,也關係到耐力的提昇與爆發力的輸出。選購此類產品時,請注意是否為阿根廷有機畜養的肉牛製造,以避免抗生素與藥物的污染。
魚油:對於一些大量攝食的運動員而言,魚油可協助其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及血脂肪,使血液流動順暢。而近幾年其對舒緩關節炎的疼痛問題,在臨床上已有顯著的成效。運動員長期的重複性運動,對骨關節的傷害不可忽視,可用魚油搭配葡萄糖胺製品來保養。
小麥胚芽油:在自由基傷害理論盛行之下,抗氧化觀念已普遍被國人所接受。由於維他命E 400單位(國際標準規格)目前在國內官方仍視為管制藥品,使得國人無法和歐美先進國家人民一樣擁有自由選購權,享受維他命E的便利與好處。因而在此特殊狀況下,天然萃取的小麥胚芽油因富含維他命E,漸漸有取代維他命E的趨勢。而且根據研究顯示小麥胚芽油因還富含二十八烷醇,是改善體力的優良物質,能在運動時增加氧的利用,改善肌肉中肝醣的貯存、耐力以及反應所需時間。因此對那些運動後,肌肉疼痛或耐力不足的人有很大幫助。
花粉、蜂王漿:花粉是開花植物的花藥產生的細粉末物質,也是蜜蜂採集的物質。蜂王漿則是從蜜蜂咽喉腺分泌出來的稠乳狀物質,當蜂蜜與花粉在褓母蜂的體內結合並精煉,蜂王漿自然而然地被分泌出來。花粉、蜂王漿富含維他命B群、維他命C、胺基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酵素、胡蘿蔔素、鈣、銅、鐵、鎂、鉀、錳、鈉及蛋白質。值得注意的是其含有天然植物性固醇,對調整內分泌有正面的幫助,可提昇運動表現。
人參:根據國外研究顯示,人參可消除疲勞、增強體力,提高血液攜氧能力、減低血中乳酸堆積、強化心肺功能。亦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強化免疫機能,活化免疫細胞、增加抗體濃度、預防感冒,以維持高昂戰鬥力。有效增進精神集中力,改善反應時間、增加運動靈敏度。由於人參萃取物中不含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所列禁藥規定,所以一些頂尖選手已將其列為必需品來補充攝取。
至於安全性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就像買車子,只要便宜的買國產的就可以,若考慮到效果與安全性,進口的比較有保障。而名牌產品有一定口碑,至少不必自己當白老鼠,推薦品牌GNC與EAS,是我實際運用搭配上感覺比較有效的品牌。

參考資料:
慢跑運動 http://mail.meps.tp.edu.tw/~t143/page/first.main/jog.htm
http://pp50320.myweb.hinet.net/sense/34.htm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

營養四493420364 陳業皓--有氧無氧運動+增補劑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

有氧運動,是一種以提高人體耐力素質,增強心肺功能為目的體育運動,很多時候也被用作減輕體重。有氧運動原理
人體運動需要ATP提供能量,ATP可以由身體進行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合成。無氧代謝能夠短時間內在不需要氧氣的狀態合成ATP,但是維持時間不長;而有氧代謝需要氧氣參與合成ATP,但是能夠長時間進行。一般認為,運動中消耗的ATP以有氧代謝產生為主的就是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測定
進行體育運動時,當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70%-75%,就可認定是在進行有氧運動,或者可以用自我感覺對自己運動時的狀態測定,在自我感覺「很輕鬆」、「比較輕鬆」、「有點累」、「比較累」、「很累」五個等級中,如果認為是「有點累」,到「比較累」之間,也可認定是有氧運動。要達到增強耐力的鍛煉效果,有氧運動的最低要求是,每天累計鍛煉時間30分鐘,每周運動三次。
要計算最大心率 (Maximum Heart Rate; MHR),最簡單的公式是 220 減掉年齡。另一個更精準的算法是: 210 - (年齡 x 0.7)。最準確的量測方法,則得佩帶儀器跑上坡路來測試。此外,如果年齡相同,運動員的 MHR 會比一般人稍稍低一點,而靜止時心率 (Resting Heart Rate; RHR) 則相差更大 — 馬拉松選手的 RHR 多在 40 多下左右,而大家都知道,一般人平均約 72 下。RHR 也可以粗略當成觀察體能的指標,心臟強,就不需要跳那麼多下來支持身體基本的新陳代謝(有一個真實的笑話是: 馬拉松健將到醫院健康檢查,結果因心跳次數過低,被誤認成心臟衰竭的病患)。RHR 的測量方式是,靜坐 15 分鐘後所量得的每分鐘心跳次數。
體能不好或很久沒好好運動的人,剛開始或許會稍微動一下就很喘,絕對要循序漸進,上面提到的 5 個等級的感受方式,是個不錯的衡量方式。此外,如果運動中還能一邊聊天,流暢地講話,代表強度還有增加的空間。或許不少女孩子會希望瑜珈也能算是有氧/cardio 運動的一種選擇,進而帶來減肥的功效。不過,雖然它是很好的運動,更是時尚寵兒,但我們用上述標準來檢驗 — 心率至少達到 MHR 的 70%,且要不斷持續至少二、三十分鐘,就可以知道它是不是了(一般的認定是 no)。當然,市面上也有商人搞噱頭,將傳統瑜珈搭配有氧舞蹈,以減肥作行銷重點的。至於變種的瑜珈還算不算是瑜珈,又能否代表一般的瑜珈,就見仁見智了。
近年來在健身界,對跑步、自行車這類運動,似乎已較少採用「有氧」(aerobic) 的稱呼,而比較偏好 “cardio” (這是為什麼我也這麼稱呼)。我認為這是因為 cardio 更為廣義,當運動強度達到有氧代謝來不及應付時(也就是超越 aerobic zone),會逐漸採用無氧代謝的方式來彌補。但是上面的引文說到:「一般認為,運動中消耗的ATP以有氧代謝產生為主的就是有氧運動」。這個論調很有意思(儘管 Wikipedia 這篇中文的文章,和英文版已經不同步了,英文版中找不到這樣的說法)。如果根據這種說法,不管叫有氧,或 cardio,實質上都差不多。
至於運動完畢後,脂肪持續燃燒的說法,是否真有這回事?有氧代謝需要消耗氧氣和脂肪來產生糖,進而轉成能量;相較之下,當運動強度超過一定程度之後,身體靠燒脂肪來供給能量的方式,開始應接不暇,便逐漸改採無氧代謝,直接調用肌肉中儲備的肝醣 (glycogen) 來產生能量(不需要氧,快得多)。所以,70%-75% MHR 的運動強度區間,又俗稱 “Fat Burning Zone”。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將運動強度保持在這個區間,對減肥最有效,但其實不然(這在英文叫 counter-intuitive;反直覺)。近年來研究發現,當時間保持恆定的情況下,從事強度超過有氧區間的活動,燃燒的總卡路里數,反超過保持在有氧區間內的活動。這是因為從事強度愈強的活動,雖然在那個當下,燒掉的脂肪較少,但事後脂肪繼續燃燒(英文俗稱 “after-burn”)的效應也愈強,因為身體的基本新陳代謝率,會保持在比平常更高的水平線上,而且可持續好幾個小時。
一個很好的比喻是陀螺,小時候打過陀螺的人都知道,一開始甩得力道強,會比比力道輕要來得持久。「事後燃燒」 的法則,也是一樣。根據估計,採用強度較強的 HIIT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訓練方式 30 分鐘,效果甚至超過輕鬆慢跑 (70% MHR) 一小時。
當有人斷章取義,把上面說的這麼一大堆囫圇吞棗一番,或東拼西湊,就可能出現「運動時心跳每分鐘 130 下,事後脂肪繼續燃燒 8 小時」,而這種情況恐怕只適用於七、八十歲的老人吧(因為 130 BPM 已經是他們 MHR 的 90% 了)!

參考資料:
http://2tigers.net/blog/2006/08/02/aerobic-and-anaerobic-exercises/

增補劑-紅景天
參考網址:
http://www.shen-nong.com/chi/cm/cm8.html#top

貓 王

貓 王 楊善淳

(一).誕生:
1935年1月8日中午12點20分,原名叫做Elvis Aaron Presley的貓王出世(貓王之名源於美國南方歌迷為Elvis取的暱稱The Hillbilly Cat),然他早半小時出世的雙胞胎哥哥因難產夭折,因此身為獨子的他特別受到母親Gladys百般呵護。貓王從小對福音音樂非常著迷,家裏附近的黑人貧民窟旺盛的節奏活力,還有藍調、民謠亦吸引著貓王的耳朵。之後貓王一家搬至曼菲斯,這次的搬家對貓王有非常大的影響,因為他的音樂根源,便是來自曼菲斯的黑人靈魂樂及R&B,再結合白人鄉村樂,形成他後來特有的音樂與演唱風格。

(二).發光:
1953貓王從高中畢業後立即投入機械工廠的工作,接著他向工廠老闆借美金4元,到Sam Phillips創立的「曼菲斯錄音室」錄製生平第一個試唱帶,可惜並沒有得到Sam的青睞。直到他錄了That's Alright, Mama後,便在電台強力播放下,展開了成功的音樂之路,並與Sun唱片公司簽約(之後因經紀人與唱片公司理念不合而解約),慢慢從小鎮歌手演變成超級巨星。

(三).死亡之謎:
日前有目擊者在美國田納西州格裏斯蘭見到了疑似“貓王”艾爾維斯·普雷斯利的男子,並拍下了照片,困擾人們多年的“貓王未死”之謎再度被全世界媒體關注。

不久前,一位53歲的女遊客在格裏斯蘭“貓王”別墅前見到了一個疑似“貓王”的老年男子,並拍下黑白照片為證。她表示自己是偷偷溜進別墅的,並堅稱她所看到的就是“貓王”。照片上的“貓王”韶華已逝,在他別墅前的一輛輪椅上休息。看過照片的人都表示,如果這張照片的真實性可以肯定的話,上面的人98%就是“貓王”本人。今年5月27日,加州一女侍也稱“貓王”到她們餐館買了個三明治。

“貓王”一直是美國樂迷心目中的傳奇偶像。也許貓王給歌迷們的“叛逆”、“出怪招”印象太深,所以不少狂熱歌迷始終不相信他的死訊。在此之前,許多人一直認為,1977年8月16日在盛年驟逝的“貓王”純粹是因受不了盛名之累,決心隱遁。更有人認為,貓王是被外星人帶走了。而艾爾維斯的好友也曾暗示,如果“貓王”知道還有許多人在關注他的話,這位今年已經68歲的傳奇人物也許在某個時候還會現身。

一直以來,有關“貓王”之死的確存在許多謎團,死因一直是個謎。此外,由於“貓王”的驗屍的報告一直沒有公開,所以很多人懷疑他是被謀殺的。還有人說貓王得了癌症,乾脆提前結束生命,可以趕快和生母在天上相聚。(

參考網站:
1. MTV http://www.mtvchinese.com/Music/Database/P/Elvis_presley/Index.html (有貓王在各年的重要記事)
2. 華夏經緯網 http://big5.huaxia.com/20031008/00129329.html
相關網站: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8tRSnQOHaM 席琳狄翁 與貓王 合唱
2. http://www.gita2.com/author.aspx?id=906 貓王歌曲的譜

運動飲料

運動飲料 楊善淳
(一).運動飲料真的好嗎?
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指出,運動飲料因為含有電解質的溶液以及屬於高滲透壓的運動飲料,確實不適合一般人經常飲用。趙強解釋,運動飲料原本就是設計給運動員喝的,在大量流汗之後,適時補充體內電解質,雖然目前市售運動飲料所含的電解質濃度不高,但對於不常運動的人來說,這些成分還是多餘的。另外,部分廣告將運動飲料描述成泡湯時的聖品,在泡湯流汗之後,用以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趙強也不認同這種作法,他認為,多喝些開水就行了。 趙強表示,運動飲料絕對不適合一般人飲用,如果不運動,卻經常飲用,勢必增加腎臟及心臟的負荷,因為身體必須透過腎臟及血液來排出多餘的電解質。
除了電解質,高滲透壓也是運動飲料不能常喝的原因之一,舉例來說,人在吃了很鹹的東西,會覺得口渴,同樣地,體內如果出現滲透壓高的溶液,就需要更多的水分來稀釋血液中的電解質,如此一來,就會造成血壓上升。
因此,除非在激烈運動、大量流汗之後,才需要飲用運動飲料,否則光從熱量來看,400cc 運動飲料熱量約 112 大卡,又要花去半小時慢跑才能消耗,就有些得不償失。
到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適宜飲用運動飲料?趙強表示,中暑、嚴重脫水,或是成人嘔吐之後,為了適量補充電解質,是可以喝運動飲料。另外,小孩子如果出現脫水現象,家長們可以先用運動飲料救救急,但最好要加水稀釋,以一比一,降低滲透壓,並免於腸胃道黏膜受損。
運動飲料在長時間的運動中可以提供水份,以及可供快速吸收利用的醣類,但是在運動後的恢復方面,它的價值並不會高於水加上前述含有醣類的食物。對於預算有限的人,運動飲料可能也是一種負擔,可以用前述的食物來代替,或是交互使用,讓菜單有多種變化。運動飲料中還有鈉、鉀、氯等離子,可以補充流失的電解質,但是大部分的運動員都可以經由身體中原先的儲存來補充,而且正常的飲食中就含有足夠的電解質,不需要額外添加。
鉀離子是人體細胞內液最主要的陽離子與細胞外液主要的陽離子-鈉,共同維持細胞內、外滲透壓的平衡,劇烈運動後身體會流失大量的水份,水份藉由汗液排出,而汗液中主要的電解質是鈉和氯離子,還有少量的鉀和鈣。長時間運動時,大量的電解質會隨汗液從身體流失(嚴重就會導致水),這時便要補充適當的電解質。運動飲料,作用在於補充電解質,所以沒有大量運動,不宜常常飲用;而且鈉(Na+)離子易造成心臟血管負擔,故不適合老人飲用。

(二).運動飲料攝取注意事項
1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因為感到口渴時,身體已處於脫水狀態了。
2 避免在運動前喝含酒精及咖啡因之飲料,這會增加排尿量,造成缺水現象。
3 運動時喝冷水反而比飲用接近體溫(37°C)的水容易被胃吸收。所以大量流汗後應飲用8~12°C的冷水。
4 運動飲料的成分含有礦物質、維生素、醣類等。非運動者不可長期多喝運動飲料,以免引致肥胖及體內電解質不平衡。
5 不可空腹喝運動飲料及具有碳氣的飲料-汽水,因它們多屬酸性,容易令胃部受到傷害。
6 避免使用鹽片(錠),因水分大量滲透入至胃處,反令肌肉缺水而抽筋。

(三).運動飲料其他用處
1. 腹瀉:一般的腹瀉處理原則是讓病人暫時空腹,此時可提供些「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或是「稀釋的運動飲料」作為水分補充,因為運動飲料的中的葡萄糖含量高,故使用時需經稀釋,以免因為高滲透壓反而加重腹瀉情況。
2. 發燒:許多小兒發燒時,父母都很有經驗的知道要給予運動飲料,的補充體內蒸發的水分及電解質,但別忘了運動飲料中鹽分含量也很高,在沒有禁食的情況下,食物中的鈉、鉀、氯不會太缺乏,所以在飲用時最好先溫開水稀釋後飲用。
其實,對於一般小部分的流汗流失,體內儲存的電解質會自動的釋放到血液中,來維持血液中電解質的恆定,所以一般的短時間運動或流汗後只需補充水分即可。並且除了運動飲料含有電解質之外,一般的水果、果汁也是含糖量相當高的食物,對於運動後的體力恢復及維持電解質的平也很有幫助,也可以讓你在流失汗水後有更多的選擇不必拘泥於運動飲料喔。

參考資料:
1. http://www.nico.com.tw/doctor/new_page_257.htm
2. http://www.lstlcw.edu.hk/peweb/water.htm
3.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6082217678

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 楊善淳
(一).何謂有氧運動?
有氧(Aerobics)運動一詞,是美國Dr. Cooper於一九六八年所提出來的,意思是指在運動時 隨時在體內充份攝取的氧氣,而其運動所需能量系統,主要是以有氧反應方式來供給,一個人有氧耐力的高低,以最大氧耗量(Vo2max)來表示。當時他於美國空軍醫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在對空軍士兵及NASA(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人所做的訓練計劃過程中,完成了劃時代的運動。

所謂有氧運動是指運動時其能量來自有氧代謝,也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例如走路,跑步,游泳,球類運動,騎自行車,舞蹈等,有氧運動會燃燒葡萄糖及儲存的脂肪,故對減肥有幫忙,但剛開始運動時,能量通常來自於燃燒肝糖及葡萄糖,大約運動20分鐘後才會開始燃燒脂肪,因此要達到燃燒脂肪的目的,則每次運動最好連續半個小時以上。

有氧運動是一種結合了娛樂性與群眾性的活動,為改善體適能,以體適能為導向,建立出學生時代「健康新生活」之品質,進而將運動培養成習慣、習慣培成興趣,使成大家適度地發展體格,增進肌力、肌耐力、瞬發力、速度、柔軟度、敏捷性及協調性,增進心理健康,對身體發育與健康有重要的影響。

(二).何謂無氧運動
無氧運動能力是身體透過無氧性代謝路徑,從事激烈運動的能力,通常是指短而劇烈運動的能力或能量(林正常,1996)。人體的無氧運動能力包括非乳酸性無氧能量、非乳酸性無氧動力、乳酸性無氧能量與乳酸性無氧動力四大類,用來代表人體於最大持續努力,分別在10秒左右與1至2分鐘的運動總能量輸出與單位時間之最大能量產生速率(林正常,1993)。 另外,呂香珠(1991)贊同1983年Beckenhold & Mayhew 的研究結果,認為依據無氧動力的特質,將無氧動力測驗分成速度動力 (speed power)和質量動力(mass power)兩種;速度動力與速度有關,質量動力與體重有關。王順正等人(2002)認為速度性無氧運動能力代表人體在短時間內產生最大負荷(或速度)的能力,質量性無氧運動能力則代表人體在短時間內的最大作功能力,二種無氧運動能力雖然相互關連,卻也同時代表不同的無氧運動能力,也是為什麼舉重選手鉛球推不遠、跳高選手皆身材瘦長的原因。

無氧動力類別  最大運動持續時間  能量來源

短期無氧動力    10秒內     ATP-PC系統
中期無氧動力    20-50秒    以30秒為例:乳酸性70%、
                  非乳酸性15%、有氧15%
長期無氧動力    60-180秒   以90秒為例:有氧與無氧各50%




(三).為什麼要做有氧運動超過30分鐘?
使基礎代謝率上升,而且能夠有效地燃燒脂肪的運動就是「有氧運動」。在剛開始運動的最初幾分鐘內,因為氧氣供應組織的量不夠充足,因此肌肉收縮所需的熱量,多半是進行不需氧氣的醣解作用,以產生足夠的能量,並產生乳酸代謝物,這是造成肌肉會酸痛的原因之一。 運動的初期,由於必須要立刻取得能量,故肝臟與肌肉細胞中的肝醣及血液中的血糖為主即可用的材料。待這些熱量消耗完畢之後,身體才會開始燃燒脂肪。一般而言,大約經過 30分鐘之後,體脂肪便開始分解燃燒,以做為能量之用,此時應配合讓身體可以吸收更多氧氣的運動, 我們建議走路、慢跑、游泳,但更方便的即是在家中就可自行做,而不必外出執行的「有氧」健身操。
相關網站:
1.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http://www.afha.org.tw/
參考資料:
1. http://www.sfu.ca/~cpan/healthlink2.htm
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22705326
3. http://tw.myblog.yahoo.com/52so-0/article?mid=99&sc=1

高地訓練

高地訓練 楊善淳
(一).高地運動的生理變化  高地環境對於人體生理的主要影響,肺功能方面有肺換氣量增加與最大攝氧量下降;心功能方面有心跳率增加、每跳輸出量降低、心輸出量降低;肌肉結構與代謝的變化有氧化酉每活性、微血管密度、肌紅蛋白、乳酸緩衝能量;血液化學方面有氧分壓下降、血漿量下降、紅血球與血紅素比減少、紅血球生成素增加、以及 2,3-DPG結合能力增加。

  1.高地環境使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項目成績顯著提昇,原因在於這些項目需要克服的空氣阻力在高地上下降。而在高地環境,空氣稀薄、阻力小,有利這類成績的提昇,但是對於耐力性項目的成績則會有不良影響。

  2.雖然在高地環境滯留幾天或數週,身體會逐漸的適應空氣中的低氧壓力,但也無法完全和在平地一樣。然而經過長時間的高地適應,卻會在血液、肌肉及心肺系統方面發生適應性的改變。 
 
3.高地環境的缺氧引起紅血球生成素的釋放、刺激紅血球的生成、平均血比容遠遠超過住在平地的人。

  4.肌肉結構及代謝上的變化方面,微血管密度增高,以便輸送更多的血液及氧氣,慢縮機纖維及快縮機纖維橫斷面積減少,降低肌肉的代謝能力等。

  5.心肺系統的變化方面,肺換氣量在安靜及運動中均明顯增加,然而,如此過度換氣會造成血液鹼性化,為了避免血液變成不正常的鹼性,在初上高地的前幾天,血中重碳酸鹽的量會迅速降低。隨著高地適應的進展,最大攝氧量也會逐漸恢復,經過數週後,會比剛到達高地時高。

6.長期滯留高地,經常因發生食慾降低,會出現體重減輕的現象。

(二). 如果必須在高地訓練應注意:

a.適當的訓練裝置和適當的大氣壓力。
b.中等高度(6500-7500呎)上先逗留一段時間。
c.平時訓練期即應考慮到漸進中等高度的適應。
d.的高地訓練應限於2-4週,並在海平面和較低的高度間交互實施,以保持肌肉動力和正常的競賽韻律和努力的強度。
e.上的訓練應著重於肌肉動力之維持,並正常地增加作業量。
f.上的任何重要比賽應使其在離開高地兩週內舉行。
  
最新最有效的高地訓練法是:Living High, Training-Low

(三).Living high
「live-high, train-low」是最近幾年來被廣泛討論的高地訓練方式。即「讓運動員住在高地環境、在低海拔進行訓練」。研究者發現,既然在高地環境下無法進行高強度的有氧耐力訓練,讓運動員住在高地的低氧環境,同時在低海拔進行完全相同的高強度有氧運動訓練,應該可以同時獲得高地的生理適應與正常的運動訓練效果。Levine與Stray-Gundersen(1997)的研究也發現,5000公尺選手在"live-high, train-low"的原則下訓練後,5000公尺的成績顯著優於睡眠與訓練皆在高地訓練的相同能力控制組。Gawthom等人(1998)發現睡在2700公尺高地7天的國家級女性耐力運動員,確實會顯著影響(有別於控制組)睡眠時的心跳率與血紅蛋白飽和率(%SaO2)。
  事實上,"live-high, train-low"的實際效益還在持續探究中。也有一些研究否定了這種高地訓練的原則。Ashenden等人(1999)發現在3000公尺高地睡了23天(每天8至10小時在高地睡眠)的13名男性耐力運動員,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數量並沒有顯著高於另外7名接受相同訓練、卻住在平地的耐力運動員。

參考資料:
1.運動生理網站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ep/show.asp?repno=16&page=1
2. 王順正 (2001) 。"Live-high, train-low"?運動生理週訊,91,網址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91